百事通!边打官司边要上市,宁德时代的挑战者来了

撰文 / 程辰

编辑 / 孙春芳

因与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专利纠纷,过去一年,中创新航曝光度激增。


【资料图】

2021年7月,宁德时代起诉中创新航5件专利侵权,并索赔1.85亿元。今年5月,宁德时代将赔偿金额提升至5.18亿元。

上述纠纷,曾一度被指是中创新航港股IPO之路的“拦路虎”。毕竟,因专利纠纷等问题而终止IPO的案例并不少见。

但中创新航似乎挺过了这一关。

9月16日,中创新航公开表示,宁德时代所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并未对公司上市造成实质性影响。在更早的9月14日,据港交所文件显示,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上市聆讯。

若上市成功,中创新航将成为港股首家动力电池制造商。而在它之后,同处于二线动力电池厂商梯队的蜂巢能源、欣旺达,也跃跃欲试,希图借助资本化运作,来搅动市场格局。

这似乎也意味着动力电池赛道的激战,已经来临。

宁德时代的专利阻击战

在此之前,中创新航是国内动力电池厂商T0P5中,唯一一家尚未上市的企业。

借助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急速扩张,中创新航在过去三年实现逆袭,摇身成为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供应商。

根据动力电池创新联盟的最新数据,今年1-8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五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市场占比分别为47.45%、22.19%、7.02%、4.93%、2.50%。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动力电池是门重资产的生意。

“没有100GWh的产能储备,车企根本不会注意到你。”一位国内动力电池厂商负责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在扩大合作客户的初期阶段,产能是车企挑选动力电池“二供”、“三供”时的重要考核标准。

过去一年,同赛道内的“龙头”宁德时代,不断刷新产能目标。中信建投在一份研报中预测,宁德时代2025年公司产能有望达到1TWh(1000GWh)。而今年前8个月,国内动力电池总装机量也仅为162.1GWh。

为获得车企注意,一众“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开始加入产能“秀肌肉”的队伍。在建产能规模、产能规划预期,一度成为上述动力电池厂商吸引市场关注和资本认可的关键标签。

中创新航也不例外,其招股书显示,到2025年,公司产能目标为500GWh, 2030年预计产能达1TWh。

产能扩建背后,是巨额资金投入。显然,要想撑起公司发展潜力的想象空间,中创新航需要更多资金,上市成为最优解。

在今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之前,中创新航已进行多轮融资。2021年底,中创新航完成Pre-IPO的最后一轮融资,融资规模超过120亿元。在该轮融资结束后,中创新航估值达630亿元。

据《常州日报》报道,此次IPO,中创新航拟募资15亿美元,有望成为今年到目前为止香港最大规模IPO。

但中创新航的IPO之路,并不顺畅。

这指向了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的那场赔偿金额巨大、持续超一年的专利纠纷。

2021年7月,宁德时代向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中创新航5件专利侵权:正极极片及电池、防爆装置、集流构件和电池、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宁德时代要求,中创新航停止制造和销售相关侵权产品,并索赔1.85亿元。今年5月,宁德时代将赔偿金额提升至5.18亿元。

对于宁德时代的指控,中创新航并不认可,并在随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要求判令所涉5项专利无效。

而在上市前夕,中创新航再次以强硬姿态进行回应。

9月16日,中创新航知识产权负责人吴迪在媒体公开日上表示:“专利权不等于市场垄断……目前,公司的诉讼案件都还处于行政和司法程序的审理中,法院并未做出任何生效判决,我们会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坚决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对其中两项专利无效申请作出审查决定:1项专利维持全部有效,1项专利维持部分有效。今年7月,中创新航再次对涉诉的三项专利发起无效申请。

究竟是行业打压,还是真正涉及核心专利窃取,这场官司迄今仍无定论,但一位接近中创新航的消息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相关诉讼的确影响了中创新航的上市进度。

“刘静瑜曾直接带队去宁德市和宁德时代方面进行谈判”,该消息人士透露,这场谈判并不顺畅,“双方并没能达成和解。”

市场打开了,钱却没赚到

在业界看来,董事长刘静瑜是中创新航的灵魂人物。

2018年,刘静瑜履新中航锂电(后改名为现在的中创新航)董事长一职。在她的带领下,中创新航开始全面转型,从商用车市场切换至乘用车市场,在技术路线上,也由过去的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到全面研发、生产三元锂电池。

由于技术限制,磷酸铁锂电池曾因续航表现稍弱,多用于商用车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长期专注于磷酸铁锂赛道,中创新航被认为错失先发优势。

中创新航的前身为动力电池厂商中航锂电,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共同投资,成立于2009年8月。

彼时,新能源转型尚未完全进入乘用车领域,商用车是新能源落地的主要商业场景。凭借丰富的客户资源,中航锂电曾在商用车领域一骑绝尘,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但随着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崛起,以及补贴政策向三元锂电池倾斜,中航锂电开始失去市场优势,并面临巨额亏损。直到刘静瑜上任,中航锂电才通过系列改革,重新积累起市场份额。

不可否认,中创新航是行业内公认的“黑马”选手。

在推出第一代三元锂电池的第二年,2019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装车量进入行业前十。到2021年,中创新航的累计装车量已挺进前三。

根据公开消息,中创新航目前的合作客户已包括广汽埃安、长安新能源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以及小鹏汽车等。

在借助低价策略成功实现市场扩张、敲开资本大门之后,中创新航如何用好资本,实现盈利能力逆袭,依然是公司后续需攻克的课题。

尽管动力电池在新能源车制造产业链中被认为赚钱能力不菲,但中创新航的盈利能力并不可观。

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中创新航年内利润分别为亏损1.56亿元、亏损0.18亿元及盈利1.12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公司在去年实现盈利“逆袭”,政府补助功不可没。招股书显示,2021年中创新航的政府补助及补贴达到3.65亿元。

而在更反映盈利能力的毛利率指标上,中创新航该财务指标在过去三年分别为4.8%、13.6%及5.5%。

相较之下,自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的毛利率稳定在25%以上,即使在今年面临上游原材料涨价风波,2022年第一、二季度公司毛利率也达到14.48%、21.85%。

当宁德时代通过重研发加深企业护城河时,中创新航却在研发投入上略显“抠门”。

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中创新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6亿元、2.02亿元及2.85亿元。反观同赛道的竞对企业,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三家在2021年的研发费用分别达到76.91亿元、23.27亿元及13.10亿元,位列同行业研发费用TOP3。

而在客户构成上,中创新航同样被指过度依赖单一大客户。客户结构单一且过度集中,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中创新航的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0.7%、83.2%及82.9%。同一时期,中创新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39.6%、55.1%及51.9%。

尽管遭受上述质疑,但并不妨碍中创新航成为热门标的。

“动力电池依然处于行业成长期,谁能取代宁德时代一说还为时尚早,公司与公司之间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的差距,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这需要理性看待。

在一级市场上,递交上市申请前,中创新航背后的投资机构已经有广汽资本、红杉中国、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保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

能否在二级市场创造新的股价神话,成了业界新的关注点。曹鹤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以新能源整车企业为参考,港股上市企业的市盈率在10倍-15倍之间,远不及科创板,“但在政策和市场带动下,二级市场对于新能源产业链的热度也在回升。”

从国内“卷”到海外

市场份额开始向二线动力厂商倾斜。

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榜首地位稳如泰山,但今年4月以来,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已连续5个月低于50%。而在此前,其市场份额曾长期占据50%以上。

然而,撼山易,撼行业老大老二的地位难。

眼下多数二线动力厂商将目标设定得更为理性——争夺第三,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依然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行业大山。

而为了争夺行业老三,各家企业卷得厉害。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此前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蜂巢能源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前三,“我们拥有宁德时代一样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与比亚迪相似的整车企业背景。”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创新航虽在2021年度、2022年前8个月占据国内市场第三,但跟市场占比紧随其后的国轩高科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后者今年8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为4.76%,仅少于中创新航不到1个百分点。

更多潜力选手也在出现。比如在8月份国内市场装机量跃居第五的欣旺达,当月市场份额占比2.88%。在2021年,欣旺达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占比仅排名第十。

而在中创新航身后,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动力电池厂商同样在积极谋求资本化操作,为公司扩张寻找“弹药”。

今年年初,坊间传出蜂巢能源已完成上市辅导备案,计划在上半年完成申报,登陆科创板。8月,蜂巢能源方面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上市计划并未调整,将按计划登陆资本市场。

另据36氪报道,为推动动力电池业务发展,欣旺达有意拆分旗下电池公司欣旺达EVB单独上市,欣旺达EVB预计在2023年至2024年提交IPO。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市场“厮杀”正酣的同时,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的竞争已经进入更广阔的海外地区。争夺海外市场,成为上述动力电池厂商发力的下一站。

以宁德时代为例,尽管在国内市场市占率有所下滑,但在全球市场,据SNE Research统计数据,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在今年上半年提升了6.2个百分点,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量的来源。

进入2022年,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厂商,相继宣布将在海外建立动力电池工厂。

这其中,又以欧洲市场为进攻重点。“相较于北美市场,欧洲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上更有优势,市场环境更开放也更重视中国企业,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在供应链搭建、动力电池技术积累上已经具备明显优势,这些都将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带来机会。”上述消息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市场争夺从国内走向海外,动力电池的市场竞争仍在继续,甚至可能才刚刚开始。对于中创新航而言,成功上市仅是第一步,如何借力资本搭建起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而守住“老三”地位,或许又是公司上市后,最先面临的行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