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美元登顶“亚洲最大IPO”:京东健康开了个好头

“如果说有哪些疫情过后一定会去做的事情,那么去卓正武汉诊所当面感谢邓秀玲医生和全体医护人员,肯定在我的To do list里面。”涂实在感谢信中写道。

今年1月10日,涂实的丈夫张策开始莫名其妙地发烧,去医院做了诊断后,医生判定为流感。但是在之后10天里,张策的病情时好时坏,直到1月21号,他们准备回老家过年的前一天,张策被检查出肺部出现感染性病变。

然而,那个时候武汉的公立医院已经很难找到床位了。

后来,涂实通过卓正线上问诊系统找到了邓秀玲医生,并在邓医生的帮助下在家进行隔离和康复治疗,期间所需药品通过京东健康配送。

卓正医疗取得互联网+医院牌照后,便开启了线上问诊,并于今年与京东健康达成了合作,其全国近30家医疗中心都与京东健康进行了连接。

“与京东健康的合作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医药配送成本,提升了服务效率。”卓正医疗CEO王志远说。

在疫情的催化下,京东健康业绩获得大幅增长,并于11月15日通过港交所聆讯,预计12月8日正式上市。近日,京东健康披露了其IPO定价:将以每股62.8港元至75.58港元的价格出售3.819亿股票,计划筹资额35亿美元。这意味着,京东健康将打破十年前日本大冢制药上市时23亿美元的募资额记录,成为亚洲医疗保健行业规模最大的一笔IPO募资,同时也是自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以来的香港最大新股。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健康还是首家盈利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互联网医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探索期、爆发期、冷却期,一度受到众多质疑――做服务不赚钱,做线下太重,流量变现模式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在众多入局者中,终于出现了盈利上市企业,这对于探索多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或许意味着新的转机,甚至是风口即将到来。

01

互联网医疗的上一个20年

2014年,随着“互联网+”的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医疗也迎来了爆发期。但在更早的2000年,互联网医疗的雏形已经诞生。

20年前,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还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他最初创建丁香园是想做一个医疗信息检索社区。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丁香园逐渐发展为专业的学术讨论论坛。由于用户的专业性,丁香园积累了大量医生群体与医学数据,这也为其在2007年的首次商业变现奠定了基础。

做医疗信息服务的还有“好大夫在线”。2006~2008年间,好大夫在线通过在医院抄写医生出诊信息,慢慢积累了全国20多万医生的信息。

不同于丁香园专注学术,好大夫在线提供的“预约加号”服务满足了许多病患的求医需求。

与好大夫在线类似的还有挂号网。其诞生缘由是创始人廖杰远一次很不顺利的求诊体验。由于信息不流通,廖杰远的侄子在看病过程中出现了误诊。挂号网最初的业务是提供号源,并将病人的信息同步给医院。

早期的互联网医疗集中于PC端,创始人也多是专业医学背景出身。直到2011年掌上春雨问世,才拉开了移动医疗的序幕。创始人张锐采用互联网的打法,迅速扩展了市场。

显然,早期进入互联网医疗的企业都通过各自优势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和流量。经过长达10多年的探索,互联网医疗在2014年迎来爆发期。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1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融资额只有20亿美元,到2014年上升到70亿美元,有602家机构参与其中。

同年,BAT正式入局互联网医疗――百度成立医疗事业部,阿里收购中信21世纪,腾讯斥资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据投资人张磊估计,在2014~2018年的四年间,互联网医疗融资总额近2000亿元。

尽管在资本市场博得一片叫好声,但是互联网医疗入局者的商业模式仍存在弊端,很多早期玩家采用的是互联网的流量打法,烧钱买流量,流量到手了又无法变现。

2016年,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突发心梗去世,2017年百度裁撤医疗事业部……一系列事件让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备感压力。

02

疫情下的转机

自2018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

2018年,国家卫健委明确了利用互联网开展诊疗的范围是常见病、慢性病复诊;2019年末,政策解禁网售处方药……这些让行业变得越来越规范,同时也带来更多机会。

然而,真正给互联网医疗加把力的是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在抗疫过程中,线上成了医院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战场。

如今回过头看,疫情其实是为互联网医疗完成了初步的用户教育,随着像涂实这样的故事在媒体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价值。

以京东健康为例。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76%。招股书中亦坦言,上半年业绩实现大幅增长的可能原因是:“疫情导致消费支出普遍下降,公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增强以及大量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公众对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有所增加,药品的需求亦有所增加。”

从2017~2020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京东健康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在线零售药房业务,医药产品销售占京东健康总收入的87%以上。

“在医疗产业中,主要的利润来源便是药品,京东健康很好地切入这一赛道。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同样有医药零售业务,但是京东健康最早盈利,主要是由于其医药零售业务体量最大。”易观高级分析师陈乔姗表示。

疫情期间,医院、药店等传统购药渠道封闭,被病痛困扰的消费者只能转向网上购药,导致相关需求暴涨。京东大药房、阿里大药房因此才赚得盆满钵满。据统计,目前中国门诊药品销售额中有87.6%在线上流通,而这之中又有32.5%的药品在线上分销。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中国在线零售药房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线零售药房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2760亿元。

然而,仅有体量显然是不够的。

“网上卖药的生意逻辑是成立的,其首要满足的需求就是‘应急’。”TMT分析师胡杰表示,“从这个需求出发,就要越快越好。京东健康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是其快速发展的保障。”

京东大药房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1座仓库,非药品仓库超过230个,京东的物流体系更是拥有接近20万人,全渠道布局覆盖超过200个城市。经过疫情,这套体系已被充分验证了其有效性。相比之下,阿里的“半小时达,24小时送药”服务体系截至今年3月仅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范围远不如京东。

实际上,有业内人士推测,京东健康之所以选择在今年申请上市,就是因为疫情促进了业绩的大幅增长,可能疫情过后,其业绩不会再持续获得如此高的增长。

据悉,另两家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也都在今年获得了扭亏转盈和亏损缩窄的成绩。

另一方面,在疫情的催化下,公立医院也正在大步入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有202家公立医院拿到了互联网医疗牌照,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增加到900家,同时有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互联网医疗赛道似乎要再次迎来爆发期了。

03

互联网医疗步入快车道?

“从商业角度来说,京东健康的模式是跑通了。但是卖药只是行业链条中的一环,互联网巨头依然无法深入到医疗行业运转的核心。医疗行业很传统,互联网巨头的健康业务只是做一些外围增量的事情。”医药魔方创始人周立运表示。

那么,未来的互联网医疗应该怎么做?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大部分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来说,最紧迫需要打造的还是从问诊到购药再到履约的全流程,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场景的整体闭环能力。

不难看出,闭环的第一步是问诊。但是线上问诊和线下问诊不仅有效率上的区别,还有经济收益的差异。

一位早期入驻某线上平台的医生表示,在医院通常看一个病人需要5~10分钟,每个病人会为医院带来300~500元的收益。但是在线上的话,医生只能收到挂号费。虽然也有咨询费,但收益与耗费的时间、精力并不对等。

“如何调动医生线上执业的动力是关键。”周立运说。

近几年来,互联网医疗公司尝试了各种方式来激发医生在线上执业的动力,比如通过打造个人品牌或者提供优质病人来吸引医生多提供线上服务;还有的甚至自建医生团队,比如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但相比投入的成本,收益微乎其微。

公立医院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医生资源,互联网企业则有运营、服务和技术的优势,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否能探索出一套“完美”的方案呢?

理论上可行,实践中却未必――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权益和职责如何界定?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法律责任和风险应如何划分?这些问题在现阶段都没有明确答案。

“公立医疗体系是一个生态,没那么容易打破。医疗行业的转变需要更多时间跟耐心。”周立运说。

但是从患者受益的角度,互联网医疗确实发挥了其作用。卓正医疗医执委主任李陶分享了三个数据:

“通常情况下,国内经过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是16.8%。卓正医疗通过线上随诊系统的数据搜集反馈,能更精准地做好用药等指导,现在能将这一比率提升到50~60%。而经过数据的进一步主动监测,比率有可能会提升到80%~90%。”

互联网医疗20年,虽然有诸多困境,但也为传统医疗行业展示新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京东健康盈利上市是好事,互联网医疗的未来有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

*应受访者要求,涂实、张策为化名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

人力资源培训服务

住房公积金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