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机器人产业的春天

从2011年的2.2万台销量,到2013年的3.6万台,短短3年时间,我国从全球第四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35.930, 0.00, 0.00%)市场。在我国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机器人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我国机器人将迎来战略发展期。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未来10年,工业机器人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因此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主要目标。它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可以弥补我国人口红利下降带来的缺口,同时也孕育着中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

本土工业机器人已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力成本逐步抬升、劳动力结构性供给下降,以及新兴经济体间竞争加剧、欧美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等复杂局面正倒逼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6860台,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其中自主品牌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比重达到1/4。

从应用类型来看,2013年,搬运机器人超过焊接机器人成为国内销量最多的工业机器人,其销量达到14475台;排在第二位的是焊接机器人,年销量为13028台。装配机器人和洁净机器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从应用行业来看,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工厂自动化的发展,2013年本土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由汽车、电子工业传统领域,向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金属制品等领域快速扩展。

从市场销量的增长速度看,2013年国外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较上年增长近18.6%,国产机器人销量实际增长约3倍,综合看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比上年增长41%。

今后,我国制造业仍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力结构短缺等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大量工业机器人。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未来几年国内汽车市场仍将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该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在电子信息制造领域,机器人将会大量替代人工进行芯片、贴片器件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在化工领域,以洁净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年增长达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过40万台。

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要领域予以发展和支持

政府部门大力扶持

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尚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进行培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先后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都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要领域予以发展和支持。

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也先后制定发布了《高端装备制造“十二五”发展规划》子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支持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同时积极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委将机器人产业作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综合体指导目录》的重点方向。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在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工信部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专项等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目前,已安排中央财政资金约1.5亿元。

在推广应用方面,4年来共支持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项目100余个,安排国拨资金约40亿元。

今年,工信部还将会同财政部、保监会等部门,研究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解决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难的问题。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产业体系加速完善

“我国现已是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但反过来也是危机,因为国外巨头早把总部、生产基地建在中国。中国机器人企业大多还在襁褓中,刚起步就面临巨头。爆发的市场将中国企业的成长时间压缩没了。”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曲道奎这段话道出了我国机器人企业在巨大市场下普遍面临的压力。

对此,苏波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确实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首先是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国产关键零部件在可靠性、精度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控制器、伺服电机和RV减速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其次是产业体系尚待完善,我国工业机器人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第三方评价体系、财税金融政策扶持等许多环节上明显滞后;再次是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尚未形成,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难。此外,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重复建设隐忧显现。

如何解决同国外的技术差距,抓住当前机器人产业的红利?苏波表示,工信部将加强对机器人行业的管理,引导企业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探索建立机器人产业准入制度,开展培育国家机器人产业推广示范基地工作,加强机器人的宣传与科普,这些都是工信部今后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专家也给企业“支招”。他们表示,支撑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广阔的需求市场。能否了解用户的需求特点与期待,是关系到机器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机器人作为二次产品,需求方对机器人如何参与生产制造了解有限,很多企业无法理清自身的具体需求。从使用方的角度讲,他们希望与能够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的供给方合作。由供给方提供相关行业的应用案例,协助梳理他们的需求,针对自身的特点设计规划生产线,并完成设备采购、集成、调试等一系列二次开发,实现“交钥匙”工程。

此外,有关专家表示,相对于门类繁多的中国机器人潜在消费市场,现有系统集成企业的实力仍显薄弱。在开拓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道路上,制造企业与集成企业之间及与用户企业之间需要紧密配合,发展出更多的互利共赢模式,不仅将他们作为产品销售对象,更要激发用户企业参与到工业机器人市场开拓的团队中来。发挥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熟悉了解机器人性能、功能等优势,发挥集成企业熟悉设备之间衔接与系统性的优势,同时借力于用户企业在本行业中熟悉自身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等优势,协作共赢,开拓更多门类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虚拟制作系统

动作捕捉系统

虚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