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华用政策和培训托起植保无人机
无人机进田 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省心省力高效
“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春耕春管时节,防治病虫害是关键。在河南省西华县,不少农民不再卷着裤腿,背着药箱,在田里忙农活,而是当起了“甩手掌柜”。
“打药过去是村民的老大难,村里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了,背药箱打药,人难找,工钱高。”清河驿乡农民王坤亭说,“让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回来的话,来回路费和误工费就得上千元,划不来。”
如今王坤亭不用发愁了,他站在小麦地旁,操控着无人机轰轰地掠过麦田,“我们家从前年起,就把打药的活交给了无人机,几分钟能作业一亩地,俺彻底轻松了!”
“用无人机打药,省心省力,效果还好。”王坤亭说,“人工喷药,效率低,难以根除小麦病虫害,农民不得不多次喷药,又容易导致用药过量。无人机可以精准喷洒,能让农药从上到下均匀覆盖到庄稼苗上,大幅降低用药量。在我们这儿,不少农民都用上无人机。”
无人机算是高精尖技术,这里的农民为啥能掌握?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说,县里瞄准无人机这一新兴产业,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100多亩的无人机产业园区。园区吸引了无锡、广州、深圳等多家无人机企业进驻,年生产无人机能力突破3000架,逐渐形成了一条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运输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发展无人机,不是“花架子”,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受惠。林鸿嘉说,西华是农业大县,县里因地制宜,找到无人机与农业的结合点,推进“无人机+农业植保”发展。
农民能不能用得起无人机?县里充分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和农民结成对子,通过租赁、免息借款等方式,让农民用得起无人机,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深度融入无人机植保产业。
在政策帮助下,王坤亭购置了无人机,不仅轻松搞定自家的地,还接了不少附近村民的订单,一年挣了十多万元。政策鼓励,一批新型农民快速成长。西夏镇农民卜凡娟从事无人机防治病虫害信息服务等,一年能赚15万元。
政府积极引导 企业组织培训 传统农民成专业“飞防手”
作为新事物,无人机多了,“头顶安全”备受关注。不少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是无人机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人机在哪些区域可以飞?飞行前应该进行哪些准备工作?无人机操控人员有哪些条件限制?这些都需要经过系统学习。”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负责人说,无人机是低空高速飞行器械,且其旋翼多由碳纤维制成,操纵不当便具有很大危险性。操控无人机如同驾驶汽车一样,需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
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拥有无人机驾照的只有数千人,但市场需求量达数万人。可以说,专业人才的供需缺口很大。深圳酷农无人机产业开发应用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立波也认为,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十分紧俏,如果为农民提供严格系统的专业培训,可以迅速填补市场空白。
在红花集镇,一批90后无人机飞手,遥控20多架植保无人机一扫而过,正为抽青的小麦喷洒农药。据了解,西华县联合产业园内企业,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操作、跟班实习等办法,把全县400多名农民培训成无人机飞防能手,定向培养贫困户飞防手200名,签订植保施药用工合同,长期聘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刘立波介绍,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设立了飞防手培训中心,提供无人机基础知识概论、植保无人机操作手法、飞行安全知识、常见的病虫草害和无人机植保作业须知等课程。老农民成了专业飞防手,减少了“黑飞”,还天空一片净土。
名气大了,业务范围也广了。去年8月,陕西渭南6个县区的30多万亩玉米遭受“行军虫”危害。接到求援,西华县飞防服务队紧急调集30台无人机和50名操作手驰援,无人机自主导航、精准高效,又能夜航、连续作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了虫害。
近年来,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各企业植保作业面积达630万亩,实现植保收入5000多万元,植保作业区域覆盖新疆、甘肃、安徽、黑龙江等22个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前景广阔 期盼完善补贴政策 规范行业管理
走进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酷农、汉和、飞翔达等驻园的10多家无人机企业正在紧张有序生产。技术人员介绍,三架无人机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喷洒完一亩地。一架喷幅3米的无人机每天作业面积可达400亩,喷幅6米的无人机则可达1000亩。如果编队作业,防治的面积更大,其效率至少比常规喷洒高出12倍。
“植保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大短板,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植保机械化越来越迫切。”林鸿嘉说,县里鼓励无人机企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企业和小农户之间有效衔接。如今,越来越多的无人机企业落户西华,农民享受到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双赢”。
除了植保,无人机对农业全产业链升级都有带动作用。林鸿嘉说,未来农业的大方向是精准农业。种植大户经营管理上千亩的田地,每块地的庄稼长得怎么样?有没有病虫害?靠人眼看不过来。现在无人机带着高清摄像头,想看哪里的庄稼长势,就飞到哪里,实时回传高清图像,农作物生长状况一目了然。
据介绍,无人机在杂交授粉、农业遥感、近地面物联网信息采集、病虫害的侦查与诊断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市场规模非常可观。
但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展翅高飞,还面临一些挑战。刘立波说:“在技术层面,应加强航空事故责任鉴定机构、售后维修等行业管理,完善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让无人机的管理更规范。”
刘立波说,无人机植保还处于成长阶段,不少企业处于创业初期,实力较弱。同时农民接纳这项新技术需要一个过程,不少人还处于观望状态。建议完善购置无人机补贴,考虑将无人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补贴,鼓励种粮大户选择植保无人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