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重建期待更多民间力量

灾区重建期待更多民间力量 MBAChina 与一年前的满目疮痍相比,四川彭州龙门山镇的白水河社区里郁郁葱葱的植物、窗明几净的图书馆与网吧,以及为游客准备的旅馆,无不蕴涵着盎然的生机。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位于四川龙门山镇的白水河社区活动中心正式启用,该社区基于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云南发展培训学院以及麦田计划共同发起组建的“新家园计划”。 参加白水河社区活动中心启动仪式的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朱健刚教授告诉我,白水河社区的理念在于“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一理念在社区内处处都有体现,社区的各项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备,居民生活井然有序,活动中心有开水房、浴室,以及图书室、网吧、老年活动室等。除了完备而人性化的社区公共设施以外,社区发展并不仅仅限于当地群众的基本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社区发展过程中试图令当地民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与社区事务,在社区活动中心的墙上贴着居民们的相关管理事宜,比如,每月设两个管理员,三个月轮换,以及明确卫生责任等等。这些做法都在于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公民意识,并进而促进公民自我管理以及自律。而这种公民意识的培养,正是社会各界对去年抗震救灾过程中“汶川震后期有歌”的呼声与承诺进行的回应与兑现。 灾区重建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恢复”与“重建”,比如如何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地震阴影?如何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可以追求更好生活的技能?如何让他们的新生活更有意义?这些精神层面的重建更加值得全社会投入思考。 白水河社区发展所蕴涵的积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多少日常的生活服务,也不仅仅在于又为社区联系了多少社会捐赠,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发展机制,这比任何捐赠都更加可贵。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仅如此,健康的发展还应该是多向度的。对公民意识的培养除了协助社区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社区发展机制之外,还应该包括环保与生态平衡意识,在社区建设初期,新家园计划就为当地民众带去了种种环保概念,强调可持续发展。 不过,正如朱健刚教授所说的那样,可持续发展社区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可持续生计,要防止生态与环保成为空中楼阁。该社区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显示了民间集思广益带来的成绩,参与该社区建设的广州美术学院陈晓阳老师认为,社区可以考虑将废弃的瓦片变废为宝,她的设想是,利用震后留下的废弃瓦片制成一些工艺品以及香薰灯饰,这样做不仅环保,而且还可以在当地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她目前正在研究这种想法的可行性,一旦成行,就可以着手培训一些村民,通过村民骨干再传授技艺于他人。这样一来,这种公共艺术不仅将可以为该社区带来环保理念,又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生计。 这只是个开始。下一步,还得继续思考大量板房拆除之后能作何用?如果全部废弃,不但浪费,而且不环保。这都需要通过更多社会力量集思广益。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救援,灾区人民的坚韧与乐观,一批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等都积极地证明了在一个快速与健康发展的社会中,更多的社会主体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将会构成有效的防护风险的屏障,而这更是公民社会的根基所在。 汶川震后期有歌,灾难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是英雄故事与悲怆泪水,它更应该成为人们探询新希望的开始。我们须从苦难中寻找精神资源,进而追求新的生活。事实证明,政府主导、民间各界支持的抗震救灾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与成绩。在接下来的家园重建中,则可以考虑让更多的民间力量有序地参与,白水河社区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贷款知识

经验教学

理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