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水下机器人,臻迪:“跨界创新”成就的ai独角兽

2018-07-19 12:06来源://

原标题:无人机+水下机器人,臻迪:“跨界创新”成就的ai独角兽

文 | 杨洁

上可九天揽月,下至五洋捉鳖。天空和海洋,代表了人们探索欲的两大极致。而一家ai机器人公司,正将“上天下海”的两大能力赋予人类。

臻迪( powervision)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研发天空和水下机器人产品能力的公司之一。2016年5月,臻迪集团旗下臻迪科技正式挂牌新三板。2018年,臻迪的整体估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公司行列。在i黑马联合黑智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准)独角兽”榜单中,臻迪科技也位列 “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top20”之中。

无人机成为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领域之一。多数人熟知臻迪,是源于2016年臻迪推出的poweregg小巨蛋消费级无人机。而在此之前,臻迪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小型旋翼、固定翼和高海拔无人直升机等产品,已经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2017年开始,根据市场需求,臻迪将目光投向了“水下”这片仍待开发的区域,先后发布了powerray小海鳐、powerdolphin小海豚和powerseeker寻鱼器等水下机器人产品,选择鱼、水上运动作为当前主要应用场景切入。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0%的面积,但人类对它的了解,仍然还在起步阶段。在中国,绵延长达3.2万公里的海岸线,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为水下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也让海洋开发力度再次得到加强。从海洋测绘、海洋保护、养殖渔业,到水上运动和旅游业,或许,一片新的“蓝海”市场,就隐藏在其中。“仅全球钓鱼爱好者人群数量有10亿,即使只有1/10的人使用,这也是一片足够庞大的市场。”臻迪科技创始人、ceo郑卫锋对i黑马&黑智说。更遑论,对于这方面具备偏好的人群,在工具的购买力上,拥有极强的能力。

前几年,用于航拍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一时间竞争激烈,如今,无人机也已经走入了相对的“冷静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无人机公司裁员和倒闭的消息,也屡有传来。那么,从“上天”到“下海”,这是否意味着臻迪的产品战略的改变?

“臻迪不是转型。”郑卫锋说,“无人机我们一定还会长期做下去。”在他看来,无人机并非是市场不够大,而是多数公司,在进入这块领域内,才猛然发觉,自己跨入了一片危险的“深水区”――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早期的创业者们,需要具备全产业链的研发能力。“太多的公司没有预料到,要做这么多复杂的事,整合这么多能力。”郑卫锋感慨。

臻迪的特点,郑卫锋的总结,就是“跨界”。在他眼中,无人机也意味着“飞行机器人”,横跨了设计、图传、相机、计算机视觉、导航等不同种类的能力;水下机器人,也是在公司已有的技术平台上,继续对船体设计、水下声呐、摄像等能力的积累和扩展。而无论天上,还是水下,臻迪产品的立足点是“找准用户的痛点”,通过跨界思维,扩展工具能力,去解决用户需求。

一家ai独角兽公司的形成,不仅在于早期对市场的把握、技术的积累,还要面向未来,形成自我的定位和规划。

“人工智能将是影响人类未来30年内的浪潮。”郑卫锋说。人工智能正在迅速下沉到每一个产业落地应用。而对于臻迪而言,在ai新的浪潮热度来临之前,公司的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在路径规划、内置算法等层面,都已经和ai技术紧密结合。

“臻迪不是一家无人机公司。”正如郑卫锋一直对外界所强调的,“我们是一家立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公司。”

以下为臻迪科技创始人、ceo郑卫锋口述,i黑马&黑智编辑整理:

不是无人机少了,而是无人机公司死的多了

我现在也经常在思考两件事:我们的目的,我们要做什么。

在最初创业时,谁都有梦想。但在刚开始的一两年,对公司而言,重要的就三个字:活下去。而当团队不断扩大,我们还是必须要思考“初心”所在:我要做什么事。

最初我们想的是,去创造一项改变世界的业务。那么我们靠什么去改变?正如《未来简史》所写到的,人类通过发明无数的工具,来改变现实。能发明新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无论是做无人机,还是水下机器人,我们的本质问题是基于用户的需求。人类在改变自己时,想把自己的能力做怎样的延伸?无非是要么上天,要么下海。我最初就认为,无人机这个品类,是一定能够成功的。所谓无人机,其实它就是“飞行机器人”,看你怎么定义它。它是个飞行平台,你在上边加载了什么,它就能承载什么功能。

无人机的功能垂直到一个品类,比如拍摄,这个品类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因为它没有其他竞争对手。航拍这件事,除非坐飞机上去拍,否则除了应用无人机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但前者成本太高。之前有很多报告也分析过这个市场,但在我看来,不需要看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下用户需求。数码相机你不可能出门随身带,但现在,用手机随手拍照已经是大众形成的习惯。作为相机,它是一个记忆类视觉工具,辅助我们留下瞬间影像。但是在航拍这个功能上,它无法实现,这就是航拍无人机这个品类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需求不够高频,但实际上我们类比下,家庭中的微单、单反也不是常用工具,但摄影爱好者要有它,它是延展了人类能力的工具。微单、单反之前全球一年也有几亿部的产量,现在降低了,但是也有几千万部。在未来,我们可以展望,具备经济能力的家庭,也都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无人机的需求量比起现在来,还可以再上涨十倍,这并不是个悬念。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使用无人机的用户数量在增加。我们感受到的无人机市场的变化,实际上是无人机公司“死”的多了。这是自然规律。就比如从1880-1940年,世界上诞生了数千家汽车公司,最后只形成了十大车厂,是一样的。当市场格局已经建立,除非有新的机会和技术产生,才会有新的洗牌机会。比如汽车业的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

我们也在延展水下的能力。“游山玩水”,我们旅游的时候,对水下是有着探索的渴求的。但是水下,又是我们探索最少的领域。民用潜艇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成本也太高;潜水是需要拿到潜水证,并且要求深度限制的。这时,自然就有诞生新品牌的机会。这个市场有多大?理论上,喜欢“玩水”的人有多少,市场就有多大,只是它的普及还需要过程。水下无人机的未来,承载几家一两千亿量级的公司,还是承载得起的。

而我们做产品的立足点,就是用户的“痛点”。只要需求足够“痛”,技术能够扩展,足以解决这个需求,我们就会去做。很多人问过我,臻迪从无人机到水下,是不是要转型?我的回答是,不是的,无人机我们一定还会做下去。这个品类不可能一家独大,只要有一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满足,它就有市场。我们会长期做下去,直到找到新的需求。

“跨界”之难

无论是“水下”还是“天上”,对于我们而言,产品方面的挑战还是很多。而做它们,难就难在“跨界”太多。

做水下机器人,要面对不同的水域环境,技术挑战更为突出。水下机器人内部有众多电子元器件,要解决设备的密封性问题;要解决设备在水下的平衡能力;此外,在水下对摄像头、无线通讯等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下折射率和陆上不一样,防水要求不同,相机要重新设计;水下有压强,有盐碱性对器件的腐蚀……

然而,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我们什么都要自己做。在产业早期,做一个品类需要跨越很多的技术平台,比如要做相机、做图传,我们也要做路径规划,做视觉,用超声波雷达、双目摄像头……但是在量没有做起来的时候,很难找到成熟的供应商。就像最早期的pc厂商,从显示器、硬盘到cpu,都要自己做。任何产业,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封闭的,而非开放的。

而臻迪的特点,就是在找准用户痛点的基础上,进行“跨界”创新。从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到水下机器人,两个“跨界”结合,让臻迪成为独一无二的具备无人机和水下产品能力的公司。

也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无人机很多公司没有做成功?我的回答是,也许很多公司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做的是这么复杂的事。这不但要有综合能力,还要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就像踢世界杯,一个球队,把最好的球员集中在一起,不经过训练和配合,也是踢不赢的。业内有句话说“硬件三代出贵族”,就是这个道理。

我也一直对外强调说,臻迪不是无人机公司,而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公司。

我们这波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我们的前面没有参考对象可以借鉴;上一代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在欠发达地区成长,再走到发达国家,而到了这一代技术创业公司,情况是反过来的,欧美这些成熟市场是我们的主流市场,一上来就面对最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

“bc并行”是长期能力

很多人觉得做to b难,但是我觉得,做toc市场其实难多了。我们做过b端,也做过c端。做b端时,团队有总体设计能力,可以走定制,产品的定价可以提高,出货量也不大,我们需要看的是这个产业是否够大,如何进入。而做c端,要保证出货量,价格要让普通消费者能够承担,而且为了保证性能和价格,很难走定制,你得具备全产业链的研发能力才行。而对于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上,也不是说做b端的,就一定能够做c端。

水下的坑太多了。做多年的硬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需要我们一个个去趟过这些坑。

用户市场亟待教育,也是个大问题。用户是不了解产业的情况的,他们的直观感受是,产品哪里还有bug,还有问题,而没有想到,当众多技术跨界整合到一起,产品需要迭代好几次之后,才能达到相对的完美。因此,多数产品最早都是从极客以及解决特别刚需的群体需求入手,或者从to b市场切入,慢慢再向c端市场普及。臻迪的水下机器人,选择了从钓鱼和水上运动的人群入手,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的战略是btoc,再tob。当你从b端市场做到c端,随着公司结构和团队的变化,要一直要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其实是很难的。这时,需要再向b端更大的服务能力进化。toc是帮助我们把产品做到全球化;再tob,是要占领技术制高点,打造自己的防御能力。“bc并行”是我们长期的能力。

ai落地应用的三大品类

人工智能是将影响整个人类未来30年的浪潮。所有企业,都将务必面对和应用它。之前创业公司形容自己时会说自己是互联网公司,或者移动互联网公司,而之后将发生改变,新技术将带来颠覆所有产业的革命。

真正的人工智能,在我看来,下一步将是“梳型”战略。接下来,它将深扎入每个垂直的产业应用中。当技术没有成熟时,它必须深扎入应用里,把识别场景和应用场景缩小到一个足够小的范围里,它的识别度和可用性才能提高。

在我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在三个品类上将大有可为。

1、图像识别。安防领域将是这个品类中最重要的应用落地。

2、语音识别。在这个领域内,目前落地最成功的产品是亚马逊的echo。亚马逊的alexa的成功,源于亚马逊的用户数据系统,它根据用户的偏好数据,将语音识别范围缩小到足够简洁的场景。

3、路径规划和避障。自动驾驶和自主导航,是汽车和物流机器人都在做的事情。这个品类要做到完全无人化,可能至少还需要十年,但是未来一定会实现。

ai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它会应用到任何一个行业。由于基因不同,这将是不属于上一波互联网公司的新的机会。下一波将是“软硬结合”之浪,是真正的实力比拼,要加强在技术底层上的构建,才能跑得动。

黑智专访

纳人 姜海峰众趣科技 高翔

图森未来 陈默

投资人说

动作捕捉

实时动捕

有线动作捕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