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最新银行超储率和最新银行超储率标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2021央行加息吗银行的负债都是指什么啊?2021央行加息吗最近看了很多研究报告,对2021年加息的预期越来越强了。

市场有这种预期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是目前的市场利率,特别是一年期国股存单发行利率已经高于一年期MLF利率很大幅度,且已经持续很多时间。既然市场利率要围绕政策利率,那么提高政策利率也是顺水推舟。

其次是通胀预期。尽管传统的CPI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低位运行,但是PPI底部回升的趋势已经基本明确。而且最近有关资产价格(房价、股指、债券)纳入通胀的呼声也是越来越强烈。考虑到2021年又是CPI构成需要调整的一年,猪肉的权重被调低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CPI会不会将资产价格纳入?如何纳入?如果纳入那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带高CPI,在这样的情况下,加息似乎也说得通。

最后是美国2021年的通胀可能会起来,所以明年有结束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如果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那中国也有跟随的可能。

上述三个理由,是支持中国央行2021年加息的主要论点。

但是我个人认为,2021年加息是小概率事件。

我们要明白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的思路,这种思路就是跨周期设计。这种思路之下,是不太会注重短期的经济波动,而更关注长期、或者做长远的打算。

你可以想想,2020年二季度,在所有人都期待央行降息的时候,央行降了吗?

没有。

那么现在大家预期央行要加息,央行就会加吗?

我认为也不会。

因为季度、半年度甚至年度的经济波动、通胀上下,并不能影响央行的决策定力。

央行现在制定政策的周期是三年甚至五年,这就是跨周期调节的意义。

至于会不会跟随美联储加息。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美联储真的会在2021年结束宽松?另一个是中国央行一定会跟随?

并不会。

央行既要跨周期调节,也多次强调“以我为主”。

这种以我为主,其实早就体现在资本市场。虽说两国贸易额仍然巨大,但是两国经济早已脱钩。从股市上,A股已经告别“美股跌我们跌,美股涨我们也跌”的时代,中美国债利差也一直在新高。

这一切都在说明,在经济领域,中国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货币政策。

而且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融资成本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这种战略性的任务需要货币政策支持。

所以我认为,2021年的政策利率,可能会继续保持目前的水平。央行如果要调整市场利率,可以像20年一样,通过货币市场的量来调节。

因为目前整个银行体系的超储水平非常低,央行只要很小的量就可以达到政策目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超储率是5%的时候,央行即使吞吐5000亿也未必能影响货币市场走向;但是当超储率只有1%的时候,可能只需要1000亿就能在边际上决定市场走向。

低超储率能够增大央行操作的杠杆,既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就能达到政策目的,为什么要加息呢?

所以,我不认为加息是最好的政策选项。

当然,尽管央行不希望货币市场波动太剧烈,但是我认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们要接受货币市场高波动,特别是杠杆较高的非银机构。

退一万步说,即使央行加息了,又能怎样呢?

反正债市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银行的负债都是指什么啊?在负债端,对债券投研人员,比较有意义的项目有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存款、同业负债、应付债券四大项。

1、向中央银行借款

顾名思义,这一项负债是银行向央行申请“贷款”形成的科目,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目前已知的有:再贷款、再贴现、中期便利操作(MLF)、公开市场操作(OMO)、常用借贷便利(SLF)等。

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基本的流程和套路都是银行用自身符合央行要求的资产作为“合格抵押品”,或私下一对一的向央行提出申请,或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向央行申请资金。央行再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确认合适的规模,将其划拨给银行在央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中,形成超额存款准备金。

所以一般来说,这个科目的增加或减少,直接对应的是资产端“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规模的增加或减少。

未来,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其他更具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未来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构成不同的影响,但只要商业银行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债务,那么这些工具最终都必然会归入“向中央银行借款”这一项。

2、吸收存款

这是商业银行最为核心的负债项,在2014年前,这一项占银行负债的比例在70-80%以上。但2014年之后,随着金融资管产品(余额宝、各种理财)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居民储蓄开始脱离银行表内,银行开始更加依赖同业负债资金,存款占比逐渐下滑。

通常来说,银行增加表内存款,有三个途径,这三种途径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不同。

一是通过信用派生创造,企业一般会在商业银行开设企业存款账户,当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投资企业债券和非标时,相应会在企业的存款账户中进行记录,从而在账面上增加了银行的存款规模。

但当企业存款规模增加了,银行需要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缴纳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将超储转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使银行可以自由支配的配债资金减少。

因此,存款的增加不一定对债券构成利好,或者说信用派生形成的存款,对债券必然是利空的。这也是为什么,做债券研究的人如此重视金融数据中的信贷和社融两项数据的主要原因。

二是通过参加国库定存招标,吸纳财政资金增加存款。国库定存招标带来的存款,虽然同样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但这部分资金是央行直接将国库中的财政资金转移给银行,对银行来说是确切的可使用资金的增加,而不是账面规模。

因此,即使需要冻结一部分资金缴准,银行也依然还有更大规模的可自由支配用于配债的资金,所以对债券而言,总体是利好。

三是揽储,也就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的拉存款,将流通中的现金M0拉回银行系统,转为银行的库存现金或超储。

显然,这种方式带来的存款增长,和国库定存性质类似,虽然都要缴纳法定准备金,但银行总体流动性增加了,对债市构成利好。

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存款都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除保险机构所做的协议存款外,其他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是无需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吸收存款”这一科目,也不包括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款。

3、同业负债

同业负债共包括拆入资金、卖出回购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三个科目,这三个科目和我们在资产端所讲的同业资产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拆入资金对应同业拆出。一个银行将资金同业拆借给另一个银行,那么该银行同业拆出规模增加,而另一个银行则形成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拆入资金。

卖出回购也是一样。一方银行是买入返售,作为交易对手的另一方银行必然会形成卖出回购。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略有不同,它的口径要更宽泛一些。通常来说,银行在债券市场上是资金的融出方,一般不会找非银机构融入资金,所以无论是拆入资金,还是卖出回购,对应的基本都是银行同业。

但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其范围要广的多,非银机构形成的同业存款反而有可能会比银行同业存款多。

比如我们买公募基金,买银行理财,或是我们去炒股交给证券公司保证金,这些资金最终都会先以同业存款的形式进入这些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存款账户里。然后这些机构再将这些账户中的资金,用于投资或其他用途。

同业负债非常容易受监管的影响,它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监管政策出现了变化。

比如2017年,监管机构主导金融去杠杆,严查资金空转套利,禁止银行用同业负债工具去购买同业理财、券商资管等固收产品。

这不但使固收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还促使银行赎回未到期的固收产品以应对监管。这些固收产品为了应对赎回带来的流动性需求,被迫抛售流动性好的利率债,从而引发了2017年债券市场的大幅调整。

还有同样在2017年,银保监会提出了一堆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强化了存款负债的地位,如果同业负债规模过高,银行可能无法在这些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考核中达标。

这直接导致部分银行主动削减同业负债规模。由于负债端的萎缩,资产端也被迫收缩,流动性最好的金融投资自然会成为银行匹配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抓手,债券或固收产品又再次被抛售,引发债券市场的剧烈调整。

所以,同业负债这一项,在定义和概念上不难,真正困难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是在金融监管层面。

对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篇详细展开,届时大家能看到,商业银行的同业负债到底会有怎样的监管约束,这些监管约束对债券市场会有怎样的影响。

4、应付债券

应付债券科目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同业存单,二是银行发行的用于补充资本金的资本工具,比如次级债、二级资本债等。

这部分之所以被大家所重视,在于同业存单的特殊性。

同业存单兴起于2014年,在性质上其实更像是同业存款的替代品,同样是用来吸收同业负债资金的债务工具。

但与同业存款相比,同业存单在兴起时更具有优势:

1)同业存单不被纳入同业负债项(尽管他是用来吸收同业负债资金),不受同业负债的监管限制;

2)线上标准化发行,更方便和更低的操作风险;

3)资金更具稳定性,不存在提前支取的风险。

因此,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而言,同业存单的出现让他们突破地域限制、突破监管限制,扩张规模成为了可能,大量中小银行和股份行在2014-2016年放量发行同业存单,造成同业存单规模快速上涨。

但2017年金融严监管,央行和银保监会补上了对同业存单的监管“真空”,将同业存单纳入至同业负债口径,从此银行利用同业存单扩张规模受到制约,中小银行和股份行的存续规模逐渐见顶并稳定下来。

但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科目中,同业存单依然被认为是银行发行债券融资的行为,所以在会计记录时,同业存单依然被认定在应付债券项下。

5、对于银行理财

我想你问到银行理财,你应该是比较关心银行理财的风险性问题。毕竟最近银行理财的负面消息很多。其实你可以在买银行理财之前可以到辨险识财查看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价报告,这样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到该款产品可能的潜在性风险,这样也有利于保证你的资金的安全。

最新银行超储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最新银行超储率标准、最新银行超储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bitget钱包下载

bitget安全注册地址

bitget官网是哪个

bitget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