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投资者风险偏好为何提升
疫情之下投资者风险偏好为何提升
此次疫情中,投资者风险偏好带动估值变化,是推动股市行情的主要因素。
春节后A股指数出现了大跌,随后又是连续多天反弹,尤其是创业板指数还创出了2017年以来的新高,明显强于沪深300或上证50这类的大蓝筹指数。创业板的估值水平明显高于主板――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沪深300指数走势强于创业板,因此,我的理解是,这段时间以来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了。目前,万得全A指数仍然比2019年最高点低约6.6%,但融资余额却比较2019年最多时增加了600多亿元。目前交易市盈率在110倍以上,远高于54倍的中位数市盈率和18倍的市值加权市盈率,也说明当前交易热点多在题材股上,投资者风险偏好较高。
A股风险偏好提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首先,风险偏好大是国内股市的长期特征,因此,非要从短期变化来寻求因果关系,实际上很难找。2020年是两地交易所成立30周年,但和其他新兴市场相比也还是不算长。因此,我们需要对A股市场有更大的包容性,不要期望价值投资时代一蹴而就。
其次,对于近期A股在经济正处在下行周期同时又遇到十年不遇的重大疫情时,投资者风险偏好反而上行的经济层面解释,与货币政策的放宽有一定相关性。201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国内也是如此,投资者普遍预期,疫情之下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概率更大,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会比较充裕,资金推动型特征相对明显,给题材股带来更多机会。反观2017年中国经济和金融都在去杠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并不充裕,主要靠蓝筹股的业绩驱动支撑股价上涨。
第三,从风格切换的角度看,大蓝筹股经过这两年的估值修复之后,估值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对于投机者而言,肯定希望能获得更高回报率,因此,代表新经济或新旧动能转换的创业板成为首选。
第四,当疫情尚在延续,复工难度加大,实业投资遇到诸多困难时,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实际上效果有限,而且也是分层的。所以,部分流动性会在金融体系空转,给股市带来了“流动性”。
风险偏好的提升,对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倒是有利的,尤其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直接融资。当然,今后市场是否能够持续活跃,还得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的变化。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一直处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行业的集中度会不断提升,头部现象会越来越明显。股市的投资机会也主要体现在结构上,普涨普跌的现象会越来越少见。例如,美国股市已经经历了十年牛市,但这十年中,全美股票中跑赢平均涨幅的只占16%,赢家通吃、优胜劣汰的特征非常明显。
拉长时间看不难发现,股市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上升,在2019年2月份开始就十分明显,与疫情无关。而此次疫情中,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没有降低。因此,我们无须太看重疫情对股市的影响。例如,2003年非典期间,股市的波动虽然加大,但股价指数在非典疫情前后对比,还是上涨的。
不少人可能会提出质疑:非典期间,中国经济处在上行周期中,而此次疫情不仅规模比非典大,而且中国经济也处在下行周期中。这些都是事实,我们都不能作简单类比。例如,非典期间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与现在也不一样,那时估值整体比较高,估值结构比较扭曲。但无论是非典还是此次疫情,都是短暂的,经济受疫情影响,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结构变化趋势。市场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是来自趋势性或结构性的,另一方面则来自风险偏好发生转变时的估值变化。
作者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