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城乡融合发展之路③|松阳:文物探源,延续历史文脉
10月12日,“看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主流媒体社长总编松阳采访活动”采访团聚焦松阳县文物保护工作,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庆寺塔、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家大院,调研文物保护工作,挖掘松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千年斜塔北宋遗风
自秦汉至唐宋时期,松阳县的文化遗存丰富,各个时期的文物皆有出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形成了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松阳共有三普(2009年-2012年)登录点1026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分别散落在松阳县城周边与各古村落之中。
图说:延庆寺塔
延庆寺塔,是松阳的标志性建筑物,坐落于西屏街道塔寺下村,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江南诸塔中保留最完整的北宋遗物,素有“江南稀宝”和“浙江第一塔”之美誉。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塔采用楼阁式砖木结构,六面七级,属于唐风宋塔。塔体向上层内收,外观挺拔俊秀。腰檐、塔檐为木结构瓦檐,平缓舒展的出檐颇具唐风,方形木椽呈放射状铺钉的方式布置,保存了北宋以前的古老遗风,彰显了江浙一带独特的建筑风采。
图说:延庆寺塔
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延庆寺塔的塔身微微倾斜却屹立不倒,反而增添了另一种魅力,因而得到了亲切的绰号——“东方比萨斜塔”。
“以前这片秘境更多的是作为自然的秘境存在,那么在今天,这片秘境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典型。”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国顺表示,松阳可能还没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被称为“秘境”,“但是我想每一个走进松阳的人,都会深切感受到这片秘境所体现的融合发展之美。期待松阳在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上走得越快越稳,取得更大的成就,让这片秘境真正成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
浙南民居木雕技艺
松阳黄家大院坐落在松阳县城附近的望松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规模达6460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置身于黄家大院内,采访团沉浸式探索了浙南民居精湛的木雕艺术。
图说:黄家大院
黄家大院现存三组规模宏大的建筑,历经黄中和、黄绍桂、黄秋光祖孙三代六十余年修建而成。同治年间修建的“武技楼”,光绪年间修建的“竹菊轩”和“梅兰轩”,民国十年修建的“集成堂”,坐北朝南呈三列整齐地排列在大院中,回廊将三列大宅连接在一起。院落间,青砖、白墙、灰瓦相映,色调明净,格外雅致。
图说:集成堂
作为黄家大院中最早的宅院,“武技楼”建筑风格质朴,门窗雕刻以武术、杂耍、婴戏为主,极为少见。
“竹菊轩”是黄家大院木雕艺术的精华之作。在刀与凿的铿锵碰撞下,粗木被精雕细刻为艺术品。尤其是牛腿、台梁、窗花等位置,木雕技艺十分精湛,人物鸟兽等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竹菊轩”的雕刻题材广泛、寓意吉祥,内容有梅兰竹菊、花鸟鱼虫、渔樵耕读、人物故事等,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梅兰轩”与“竹菊轩”同期建成,整体格局也相同,区别在于雕刻题材变化。
“集成堂”历时三年修建完成,意为“凡事必须集才智和劳作而后大成之”。集成堂雕有204个笔画字形各异的篆体“寿”字,又称“百寿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图说:木雕
黄家大院的各幢建筑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轨迹。规模宏大的建筑布局、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折射出黄家主人祈福祥和的愿望和植根民间的人文气息,也充分体现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堪称浙南民居的典范。
“这次来到松阳,的确不虚此行。让岁月慢一点,让我们生活的节奏闲一点,这是此次来到松阳最大的感受。”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在探访松阳古村落中,深切体验了它的民情、民风、民俗,“我非常想在这里多待两天。在这里把心静下来,把生活沉淀下来。”
“作为一个浙江人,我感到很自豪。”潮新闻·钱江晚报编委陈欣介绍,像松阳这样的县城,在浙江其实有很多,“但松阳的发展很好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认为松阳是一个非常好的浙江县城的发展样本。”(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来源:新民晚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