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说辞(理财产品的话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2022年,《资管新规》长达3年过渡期正式结束,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保本保息”彻底成为过去式。
然而,刚刚迈入新局面的银行理财,就被市场上了一课。
近期,在股债双杀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多只权益类、固收+产品净值跌破1,固收类收益下滑。随之而来的还有激增的客户投诉量。
900只理财产品净值“破1”
“每天最大支出就是银行理财了。”3月9日,一位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她购买的交行一款理财产品,每周平均亏损超1000。
“一年前买入20万,一年后到期亏损5000元。”另一位购买兴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表示,“买了四只一年期理财产品,全部亏本金。”
自2021年开始,股市震荡、非标欠配、债市波动等叠加因素下,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业绩下跌,曾经备受关注的“固收+”理财净值回撤陡然增加。
而与此同时,客户投诉量也在激增,不少客户认为是理财经理介绍不到位。一名投资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已经到银行投诉,银行给的方案是让继续持有一年。准备到银保监会投诉。
“一位客户购买了几百万权益类理财产品,已经亏损几十万,此前多次投诉理财经理,还要找律师告他。理财经理心里压力太大,离职了。”一名城商行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这种案例不少。同时,他表示,客户拿着各种持仓亏损来问,每个客户都要一一解释,但再多说辞,在亏损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截至3月7日,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9193只,其中破净的有900只,破净占比3.08%。以理财子为发行主体的理财产品共计9124只产品,其中破净的有619只,破净占比6.78%。
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声明向投资者道歉,或解释收益率下跌原因,并希望投资人与管理人携手走过至暗时刻。
此前,兴银理财发布了一封致投资者信,为旗下FOF产品净值亏损向投资者“致歉”,其中表示,权益市场跌宕起伏,市场风格切换迅速。对于产品出现下跌,公司深感抱歉,但对后续的市场仍然充满信心。
3月1日,招银理财也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其中提到,希望投资者宜着眼长期,理性看待短期波动,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做好资产配置。投资团队将积极把握投资机会,完善组合配置,尽力为持有人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一起坚持,彼此信赖。
在权益市场方面,股市震荡直接影响了权益产品的净值,以及固收+产品“+”的部分。
2021年,股市的赚钱效应不佳,风格分化和板块轮动加剧,并且伴随着阶段性的暴涨暴跌,大盘全年3次都未冲过年初3731位置。
2022年初至今,A股市场持续下跌。截至3月8日收盘,上证综指跌9.51%,深证成指跌17.59%,创业板指跌22.26%。
3月9日,A股盘中加速下跌,跌幅一度均超过4%。沪指盘中一度失守3200点,创业板指走出七连阴,盘中失守2500点。此后买盘涌现,跌幅收窄。
“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回撤率还是低于资本市场的平均回撤率,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也反而体现了一定的稳健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净值化时代,打破刚性对付,保本型理财产品不再,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卖者尽责的情况下,投资者需要承担投资理财所带来的风险。
招银理财方面表示,固收+,“+”的是收益也是风险更是机会。“我们坚定认为,长期来看仍机会大于风险。”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阵痛
目前,一些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下滑。甚至有R2低风险产品出现亏损情况。
一位投资人购买了中银理财固收增强类产品,当日持仓收益出现了负值。他表示:“买了多年银行理财,第一次遇到亏损的情况。”
此外,有投资人反馈,其买入工银理财一款固收类产品,近期本金也出现了小额亏损。其中产品介绍写着“产品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挖掘固收市场投资机会,稳健开展投资,防控投资风险。”
在固收部分,银行理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就出现了高收益非标欠配的情况。招银理财方面指出:因为2021年信用环境的收紧,非标类资产的收益和供应量大幅下降。对比过去5.5%-6.0%的非标收益,当前在追求安全性的情况下,非标平均收益一般约为3.8%-4.2%。
同时,债券部分的收益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目前3年期评级为AAA的公募债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都不到2.9%。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股债双杀,成为理财产品收益下滑的重要原因。近日,国君固收团队在回顾2月债市表现时曾指出:“其实我们对债市2月份的调整,在春节前是有预期的,当时觉得最多就是5bp-10bp的回调,但实际调整幅度还是比我们预期的要更大一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同时也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所投资产的风险收益水平。这也是银行理财净值波动的原因之一。
具体而言,以前的理财产品不披露净值,客户看不到产品净值变化情况。且在资管新规前,银行理财产品对债券估值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可以在剩余期限内把风险和收益“平均分摊到每一天”,使得净值看起来十分平滑。
资管新规前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不管产品实际投资是亏或赚,到期后银行都会按照预期收益率兑现。
如今,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完全净值化,大部分产品必须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净值需及时、真实地反映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因而看起来产品净值波动变得更大了。
中银理财方面表示,总的来说,短期账面的浮亏并非意味着产品最终会呈现负收益,应理性看待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聚焦长期视角。
普益标准研究员李启明分析表示,相较基金、信托客户,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偏弱,在过去持续刚兑的预期下,银行对其理财客户的投资者教育还不够充足,目前权益产品在客户中的接受程度有限。
银行理财数量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未因资管转型推进而发生重大变化,仍旧保持着原来的理财习惯,首先要求稳定收益,其次要求期限足够短。
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居民财富面临缩水风险,加上全球资产进入高波动低收益的阶段,家庭资产风险偏好有明显下降。中邮理财副总经理王庆华曾提到,家庭对财富管理的安全性要求不断提升,收益稳定、安全可靠的产品受欢迎程度提高。这也要求资产管理机构在投资方面要以安全性为基本要求,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健的收益。
浦银理财副总经理张文桥表示,理财产品是组合投资,面临的是一个充分波动的市场,不论债券还是股票都是波动的,任何市场的波动都可能造成负收益。银行理财公司的管理人面对的挑战正在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