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违约(理财产品违约赎回)
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财经》报道:继陆金所1.4亿资管计划违约、招商银行10亿产品违约之后,最近,交通银行一款理财产品又陷违约风波。到期兑付,由于收益未达到投资人预期,引来了投资人对其信息披露是否完善的质疑。银行和投资人各执一词的背后,潜藏着的或许是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时代,留给投资人的购买银行理财“肯定不亏本,一定能赚钱”的惯性思维。今天的财事在身边,我们就来说说,后刚性兑付时代,该如何看待银行理财。
【交行3亿理财产品退出:投资人质疑未做充分信披】
引发争议的是交通银行一款名叫“得利宝 至尊16-1”的私人银行理财产品。该产品发行于2010年,规模为3亿,100万元起投,销售对象是该行私人银行客户,投资方向则是预备上市的企业,也就是IPO前投资,属于高风险高回报型产品。
然而,2017年12月,产品到期后,交行给出的兑付方案是按照年单利4%分配收益。这个收益显然没有达到投资人预期,部分投资人认为银行没能及时全面披露信息,提出查看账目明细和审计报告,而交行则以已经按规定披露信息为由,拒绝了投资人的要求。
南京大学EMBA联合会金融协会会长罗强说,大家银行理财买习惯了,都觉得会是刚性兑付的。这种组合型的投资,确实会给银行的管理和信息披露造成很大的麻烦,加大工作量、增加成本。现在的银行还限于通道业务,它把自己聚集起来的资金,往往会给到其他的管理人去操作。
【银行理财不再保本 高资产人群未必高净值】
银行和投资人之间之所以出现分歧,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把资金托管出去,却缺乏对所委托机构的风险监控,比如,交行这款理财产品委托给了九鼎投资公司来操作,而投资人对九鼎却颇有微词。另一方面,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人,存在只能赚不能赔的思维,但去年11月,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要求银行不能承诺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说,过去其实一直是刚性兑付的大环境,所以大家其实是更多地关注了可投资的资产有多少。比如说,一些私募产品只要在100万元以上的门槛,基本上就认定为高净值用户,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但其实随着刚性兑付地打破,大家应该更关注自身的风险承受意识。
这次事件告诉我们,即便是资产多的人群,也未必就是高净值人群。这里再和大家普及一下“净值”的概念。去年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所有资产管理类银行理财都要“净值化”。所谓净值化是什么意思呢?
业内人士举了个例子,以五万元为例,买进去可能净值是1,过了两三个月不但收益没有,净值可能还会变成0.98、0.95、0.9,这就意味着自己买了理财产品,可能连本金都保证不了。
【不承诺保本的后刚性兑付时代 理财不能只看收益】
过去,银行理财往往是预期收益管理,也就是有一个预期收益率,但从现在开始,银行理财将是净值管理,这就意味着,在购买理财之前,一定要看清楚产品标注的风险值,普通的银行理财,风险偏低,组合类、信托类,风险中等偏高,如果是私人银行推出的股权投资类产品,风险就更大了。简单而言,收益越高风险越高,银行不承诺保本的后刚性兑付时代,理财千万别再只看收益了。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