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银行理财“不保本”

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延续了去年整体下行的趋势,部分产品甚至在年中出现负收益现象。专家提示,下半年理财产品价格仍有较大波动可能,投资者“隐性刚兑”的预期要不得。银行理财负收益情况让诸多投资者意识到打破刚性兑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王 鹏作(新华社发)

理性看待银行理财“不保本”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金台里支行,前来咨询和办理银行理财等业务的顾客不少。图为柜员正在为顾客办理业务。 本报记者 孔德晨摄

净值跌破1元、300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从前“旱涝保收”的银行理财也开始不保本了!最近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共有391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面值1元,亏损幅度最大的达到了40%。曾经“稳赚不赔”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不保本,引发许多投资者关注。银行理财不保本背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资管新规》出台已两年,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进展如何?银行与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对短期浮亏不必太担心

收益率跌至-4.42%,净值降到0.9997,近日,招行一款“季季开1号”产品将银行理财顶上了“热搜”,成了投资界的标志性事件。“我虽然没有买招行的这个‘季季开1号’,但我买了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前两天看收益率比刚买的时候降低了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姜女士对记者说,由于投资专业知识不足,且个人较注重资金的安全,她这几年一直都是用闲钱购买不同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最早买理财是在3年前,当时银行给的承诺就是保本,收益稳定。”姜女士说,“我最近发现,银行的APP上会给理财产品专门标注不保本的提示,今年受疫情影响,收益率降低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共有391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面值1元,其中不乏R2级中低风险产品,亏损幅度最大的达到了40%。记者梳理发现,在出现亏损的391只理财产品中,亏损幅度较大的理财产品多为权益类产品,占比在10%以内,投资标的为股票、全球存托凭证等产品;另有346只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比为88.7%,亏损幅度大多在5%以内,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等固定收益证券的理财产品。“如果理财也不保本,那我就不敢买了。”姜女士有些担心,“我最近在考虑还要不要给我手里的理财产品续期,万一亏了,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银行理财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所谓的“亏损”多数是“浮亏”,体现的是某一天的变动情况。

“疫情发生以来,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带来了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价格的波动,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到期回报率在下行,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价格下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本报记者介绍。此外,受近期债市波动的影响,部分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波动较大,出现了浮亏。

“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内出现浮亏,其实是正常现象。对待这种浮亏,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之所以引发较多讨论和关注,其原因一是银行系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风格总体上较为保守,偏好稳健型产品,心理准备不足;二是长期以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处于隐性的刚性兑付之下,极少出现亏损现象,即使亏损也刚性兑付。“现在,银行理财开始打破刚性兑付,银行不再对投资者做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诺,市场上的波动能够直接体现在投资者的账户上,就像股票一样涨涨跌跌,这很正常。”曾刚说。

赵锡军还指出,银行的理财产品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方面正经历较大的调整。“在新的资管规则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成立专门经营理财产品的子机构,即理财子公司,通过理财子公司来进行理财产品的经营和管理。”赵锡军说,“但是这个过程目前还未完全完成。在未成熟的特殊时期,出现这种净值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

理财产品更公开透明

银行理财不保本,也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最直接的结果。

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明确了资管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要求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从根本上打破刚性兑付。作为《资管新规》的重要配套细则,今年7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正式发布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

一直以来,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估值采用摊余成本法,即将理财产品的整体预期收益平摊到期限内的每一天,即使某些天该理财产品出现了亏损,但是在账面上也体现不出来。《资管新规》则要求,金融机构对理财产品采取净值化管理,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理财产品的价格变动更加精准和透明,每天的变动都能及时体现出来。

姜女士向记者展示她购买的北京银行“月月添金1号”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记者看到,在银行APP的理财页面里,姜女士购买的理财产品每天收益都有公示,投资者可以清晰查到收益上下波动具体数字。“以往没查不知道,现在一查才感受到,原来理财产品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姜女士感叹。

“只有理财产品价值的波动反映在明面上,投资者才能意识到其风险的存在。”曾刚介绍,《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净值化进程开启,这有助于树立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过去,银行承诺的理财收益率大部分远高于存款利率,让许多老百姓有了理财产品稳健、收益更高的误解。”曾刚说,“现在,明晰的每日收益浮动可以帮助老百姓把理财产品和存款区分开,这让理财产品更公开透明,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理财产品的风险。”

曾刚认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从长期看有利于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降低理财产品利率对银行存款利率的制约影响,推动存款利率下行。“银行存款端资金下行,资产端贷款下行的空间也将增加,从而能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曾刚说,“推动资管产品转型为净值化产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打破刚性兑付的一种手段。”

净值化转型仍将继续

《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的估值办法变动设置了到2020年底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规定的理财产品。如今到过渡期结束只剩最后半年时间,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进行得如何?

根据普益标准日前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为24.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为12.5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51.40%,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

曾刚认为,从产品角度看,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新产品都是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发行的,同时,随着存量产品的逐步到期,旧产品数量减少,净值化产品将逐渐占据整个市场。从需求端看,老百姓也在逐步树立起理财产品的风险理念,在购买产品时,不仅看产品收益率,还会关注其风险属性。“风险观念的树立也是推动净值化转型的重要方面。未来,银行在不断提供净值化产品的同时,要更精准地识别客户的风险偏好特征,给客户推送更合适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也要认识到‘闭着眼买理财’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投资时应理性选择产品。”曾刚说。

今后,银行和投资者该如何更好面对风险、抵御风险?

从银行角度看,曾刚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如果仍局限于以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为主,则只能满足客户对低风险、稳定收益产品的诉求。因此,如何从当下环境中突围,满足投资人丰富产品的需求并吸引更多投资人,成了各家银行的难题。“银行理财将面对包括券商、基金、资管公司等各类资管机构产品的竞争,这就要求银行努力构建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能力以及开发相关产品,从而丰富银行理财的产品库、调节资产间的相关性,也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投资者。”

从投资者角度看,不仅老百姓自身要树立更强的风险意识,未来也要加强消费者投资教育方面的工作。“监管部门或金融机构应主动通过线上直播、线下网点宣讲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投资者认识自身风险偏好,这也有助于《资管新规》的落地和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曾刚说。(记者 孔德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15日 第 11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连花清瘟

连花清瘟

连花清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