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疯狂钱进有人连本金都是借的
配资疯狂钱进有人连本金都是借的
“不要配资!不要配资!不要配资!”7月5日晚间,李昆在他的家人群、同学群里都发了这样一句话。
A股连续大涨,市场惊呼“牛市”来了,李昆的亲戚朋友也纷纷入市,不少人跟他打听怎么进行场外配资。作为曾经的配资从业者,李昆觉得有必要向亲友们进行风险提示,但他发现没有多少人真正听信他的话。
配资被更多人知道是在2015年的那波“牛市”中。人们后来在总结那轮行情时发现,其间疯狂的场外配资成为了市场火爆的主要“助燃剂”之一,监管层也由此加强了对场外配资的管控和清理。
第一财经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场外配资近几年实际上并未完全从市场根绝,5~10倍的杠杆配资行为一直存在。随着本轮上涨行情的到来,各种配资平台的揽客广告更是争相冒头,与日俱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投资者配资的保证金来自于从银行套取的信用贷款,无异于风险的双重叠加。
“股民动用配资都是‘借鸡生蛋’的心理,但很多人会忽视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搞不好最后就是‘鸡飞蛋打’。”李昆提醒。
15倍杠杆赌运气
“大盘都涨成这样子了,你还不来配资,怎么着你家里有矿?”这是微博上的一则配资平台揽客信息,类似的广告近日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上不断增多。
第一财经记者在微博、微信、百度等平台以“配资”“开户”“股票资金”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不少推介配资平台的信息。在微博上,一些近日新开的账号在发布配资信息,有一些10万+粉丝的ID账号也在分发这样的“硬广”――信息中一般对配资平台的介绍比较模糊,但会很清楚地留下平台的网址、电话号码等关键信息。
根据指引,记者发现这些平台往往不止一个网址,一般在醒目位置标有“股票收益最高10倍,期货收益最高20倍”“高收益、低风险”“3-10倍杠杆”“一个涨停收益110%”等宣传语。综合这些平台信息来看,配资金额最低可几百元起步,最高配额则可达5000万元,配资比例一般为5~10倍,最高配比可达15倍。这些平台一般都会强调是免息提供资金,但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种费用一般是按日计算,提取比例大多为所配资金的千分之零点几,也有更高的。
多个平台的客服人员在接受记者咨询时强调,客户在按要求提交相关信息及收到保证金后,平台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发放资金至配发账户,收益资金也能确保在几分钟内到账。这些平台都号称有多年持续运营的经验,且资金实力雄厚。
第一财经调查发现,尽管这些平台看似是近期才突然冒出来,但场外配资业务这些年并未真正根绝,有的改头换面,操作更加隐蔽,直到这轮上涨行情出现,各路平台再也按捺不住纷纷冒头。
长沙的明先生在去年下半年就做过一轮场外配资,当时是由相熟的朋友介绍。“他给我推荐过几只股票,说是跟着做私募的朋友一起做,我也赚了一点小钱。后来他问我要不要配资。”明先生从朋友的“私募朋友”那里以10倍杠杆获得了100万元的配资,“私募”对配资不要利息和手续费,只约定盈利部分双方五五分成。但不到一周,明先生就被平仓了。
据李昆介绍,这几年不少配资平台都变得比较“软性”了,不像在股市大涨时一样明目张胆和直截了当。“有些平台平常就是通过荐股、投资分析等形式来聚集人气,有的被包装成私募基金、投资俱乐部等,然后适时引入配资话题,有需要的人会被引流到相应的平台。”有的平台还会在网上开设各种账号,或与某些“大V”合作进行引流。
李昆的配资平台曾经与华中某大学一位知名教授合作。这位教授长期研究投资,对股市趋势和个股走向的判断一直较为精准,有着数字不小的拥趸。在与李昆等人合作后,这位教授依然是如常在网上写写分析文章,线下进行一些投资分析讲座,不同的是会偶尔引入配资话题。从结果来看,双方合作的效果“相当不错”――李昆的配资平台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客流,教授则获得了他“以知识入股”所得的分红。
“一般来说,都不希望投资者亏钱,只有‘双赢’才是长久之计。”李昆说。
但高杠杆也使得投资变得极为脆弱,有时就变成了赌运气的游戏。
“被平仓后,那只股票涨了。可能是我运气不好,但我不敢再玩配资了。”明先生说。
叠加风险
7日和8日这两天,是陈一明的还贷日。
上个月,陈一明从微粒贷借了8万元,同时从信用卡套现了15万元,两笔借款都被他投入到了股市。他用这些资金加上自己原有的近30万元本金,在证券公司按1:1.5进行了融资。一个月下来,他的本金盈利已经接近翻倍。
在上海工作的杨先生,也拿出了自己的50万元积蓄,加上几张信用卡共计50万元的额度全部套现出来,前两个月满仓买进医药股和消费股,很短时间内就上涨了30%。但考虑到风险比较大,杨先生趁这波大涨,先退出来了。
宋用军很早就开通了融资融券账户,也比较喜欢动用融资杠杆,几年下来盈利多过亏损。去年下半年,他发现各家银行都在推送信用贷信息,而且多数对用途的监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格,于是开始以信用贷来当本金进行融资炒股,“刚开始有点胆战心惊,毕竟是双重压力,但好在股票表现还不错,刨除利息还是赚了”。随后,他动用了全家人的账户,在多家银行进行了信用借贷,资金都用于炒股的融资本金。
与记者见面时,宋用军说他正考虑去进行场外配资。他说自己倒不是想去赌高配资带来的高收益,主要是因为“融资标的还是有限,不太好玩”。
多位受访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都有过动用信用贷作本金进行证券融资的操作,其中也有人用这类贷款作为“保证金”进行了场外配资。这些受访者都声称自己知晓其中的风险,但认为上涨行情还将持续,自己不太可能被爆仓。
“这种叠加杠杆的操作太脆弱了。”李昆说,许多投资者并非不知道其中的风险,但有的没有去仔细算账,“比如10倍杠杆的配资,不到一个跌停就会导致平仓,如果是叠加杠杆的情况,可能稍微有一个‘调头’就会爆仓。”但总会有人不顾一切投入其中。
“年化利息不超过10%或者10%左右,资金成本其实不高,为什么不用呢?”宋用军笑着说。事实上,有的平台甚至还推出了30天免息的活动。
事实上,监管层这几年都在强化对配资的监管与打击。
2019年11月,最高法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将证券市场的信用交易纳入国家统一监管范围,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配资业务。
另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底,监管部门密集展开了一轮打击场外配资的行动,场外配资遭重拳围剿 ,183家黑平台被曝光。今年6月,有多达220家场外配资平台“黑名单”被证监会曝光。
但随着这一轮上涨行情的到来,各路配资平台又粉墨登场了。
“在网络上打广告拉客的鱼龙混杂,有不少是欺诈平台,这一块其实不难打击。那些‘低调’的平台可能更难查处,否则这几年也不可能都一直活得那么好。”李昆说。至于他自己,他说前两年就从平台退出了。在看到有相熟平台的客户配资后爆仓出事,“感觉自己也是做了坏事似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