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赵竹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贵州北部山区,一批神秘的国营工厂“横空出世”。它们坐落在山脚下,深藏在山坳里,虽然科研生产条件艰苦,却肩负着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加强国防建设的重任。这些三线企业都隶属于一个统一的代号——“061基地”。改革开放之后,这批山沟沟里的企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出山入市”,几经转型。如今,它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十研究院。

激荡40年,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名字。走进现在的十院,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高效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先进的数控机加车间、技术雄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紧跟前沿的外骨骼机器人项目等等,无不彰显着高科技企业的风采。

改革开放带来的第一次辉煌

061基地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前,这个主要负责防空导弹生产的三线基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061基地一度职工人数达到3万余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之而来的是指令性军品生产任务越来越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三线工厂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逐渐暴露。

压力面前,061基地开始了第一次转型。基地响应国家号召,从“单纯军工”走向“军转民”,积极迈入市场经济的大门。总装厂航天风华将目光聚焦到了“电冰箱”上,“风华牌”电冰箱投入市场之后,迅速火爆全国;主要负责制导站研制生产的航天南海也不甘落后,先后打造了诸多明星产品——自主研制的啤酒灌装机获得全国新产品博览会金奖,拉丝机在上世纪90年代就走出国门,远销亚欧国家;由航天天马等单位联合研制生产的“航天牌”双排座面包车、“航天牌”轻型载货汽车、“山鹰”牌农用汽车等产品供不应求,上海、广州等外地客商要专门到山沟沟里的工厂里,带着现金排队等着提车……

一系列的明星产品让061基地迎来了以民品为主的辉煌发展时期,企业的效益大幅提升。以航天南海为例,1984年,该厂实现民品收入逾400万元,超过总产值的40%,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厂年产值直接飙升到1亿多元。

“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书写的精彩篇章,充分说明贵州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实践、不断开放创新的奋斗史。”十院党委书记董群说道。

市场冲击下的“步履维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有企业的民品市场受到不小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061基地因技术和人才积累出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失去了强劲的竞争力。历经短暂的辉煌之后,061基地大部分工厂发展态势急转直下,企业陷入生存困境,到了举步维艰的状态。

严峻的发展形势下,061基地坚持用改革的思路解决问题,先“破”再“立”成为改革的主线。20世纪初,061基地多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兼并破产计划,通过破产改革重组,成立新公司,清理负债,裁剪冗员,轻装上阵。与此同时,在国家三线调迁政策的支持下,061基地着手实施调整改造和搬迁,先后入驻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遵义园区和贵阳园区。

从偏僻闭塞的大山沟到四通八达的工业园,一栋栋低矮的办公楼变成了明亮高耸的科研大楼,一台台破旧的设备被崭新的数控机床所代替……“出山入市”改善了061基地各公司的科研条件和生产经营环境,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历过民品产业的兴衰,061基地各单位的领导班子均认识到,只有发展品基业,才能稳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出山入市”之后,回归军品基业成为061基地的发展主题。

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2015年,061基地转型升级为第十研究院,开启了“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打造产品体系”是十院军品领域转型的重点戏。按照“基本型、系列化”的发展思路,十院以现有的核心产品和能力为依托,突破所涉及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构建起涵盖多层次的装备体系。体系发展思路改变了十院过去以单一客户为服务对象的传统,推动十院积极向多军兵种拓展的发展格局。

同时,十院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在举世瞩目的“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蟾宫“漫步”等航天任务中,十院梅岭电源、林泉电机、航天电器、群建精密、凯星液力等5家单位多次突破关键技术,完成了电池、电机、继电器、电连接器、齿轮、切割器套件等产品的研制生产配套任务。

在军民融合领域,十院多方发力,形成了以高端技术装备、工业基础件及新材料、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格局。十院不仅成为贵州省首届军民融合产业联盟、航天科工智慧农业产业联盟两大“盟主”,还成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应急救援装备、大功率液力变速器、核级铸锻件、超临界流体技术装备、精密齿轮、电池电机、继电器连接器等“明星”产品享誉业内外。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十院构建起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科研工作站为核心的创新平台,积累起强劲的创新驱动力。近5年十院获批专利授权1700多件,先后斩获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大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设计金奖,成为贵州装备制造业的靓丽“名片”。

朝着目标,奋进!

“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十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抓战略是领导班子的第一要务,只有战略正确,才能不走偏路。”该院院长张兆勇强调。

进入“十三五”,十院的发展战略格外清晰,“以建设‘四个基地’为支撑的一流航天技术研究院”成为十院干部职工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为十院型号发展的龙头单位,十部加强与各大高校的合作,不断提升科研能力。目前,十部以“半脱产”的方式与高校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合作,这一创新举措改变了十部博士引进难的局面,有效增强了十部的人才力量。

作为十院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航天电器先后参与制定154项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1项国际标准。“从标准的跟随者变为标准的制定者”已经成为航天电器未来的重要发展目标。

航天风华这家历史悠久的总装厂利用航天云网、专有云、大数据等平台,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协外订单。其中,以铝镁合金铸造为牵引的配套优势初步形成,配套产业从最初的不足300万元规模提升至现在的近2亿元。

航天天马有望将商业航天产业打造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航天控制“助力型外骨骼机器人”进入国家第一梯队,航天乌江萃取装置已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明星”产品,凯星液力则正在建设智能柔性装配线,“中国飞得最高”的群建齿轮向着更宽的领域挺进,航天南海智能立体停车平台或将撬动亿元级市场……十院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从“三线精神”到“一线理念”,从艰苦创业到改革创新。昔日,这批山沟里的三线企业凭着改革与创新走出了闭塞的大山、度过了发展困境;如今,面对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它们更加有底气地走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

铝合金门窗品牌

系统门窗品牌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