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2、三门峡剪纸:定格精彩瞬间 呈现冬奥画卷3、三门峡灵宝剪纸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跟着黄河去旅行

灵宝篇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黄河是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生命河。

依黄河而居的先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从邈远的史前时期,绵延数千年。

它们植根于百姓的日常,随同生活的变迁。

有生长,有发展,但也会有消亡。

今天,我们来到灵宝,

感受来自灵宝的民间文化和地域特色。

灵宝,冲着名字就是一块儿宝地。它正处在黄河转向东去的拐角带,北望山西,西连陕西,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杨先让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灵宝地处郑汴洛黄河旅游线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帝文化、老子文化独具特色,孕育出了丰富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灵宝布艺

灵宝布艺起源于汉代,唐、宋时期盛行。

最初的作品主要是端午节时佩带的香袋。端阳初起,百虫渐生,香袋内装有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中药香料,可以提神醒脑,驱虫避邪。为了佩戴起来更加美观,其外形被做成菱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后来发发展为动物、植物等形象,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民国初年,品种又新增加如小孩衣、肚兜、披风,老年人的烟袋包等式样,都是手工缝制的布工艺品。在灵宝当地,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端午节前要向婆家敬送香布袋。这一民间风俗使香袋工艺流传至今。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灵宝剪纸

剪纸是在灵宝广泛流传的民间传统艺术。其制作工艺简便、美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灵宝剪纸历史悠久。据传:周时,某年春节过后,桃林塞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恰逢老子骑牛至函谷关,青牛口吐血块(牛黄),乡医将其分食于病疫患者,皆恢复元气。人们欢喜若狂,视青牛为救星。以后,每年正月二十三,家家都用黄棱纸剪金牛图贴在门上,意在避疫求吉,除恶压邪,并有民谣日: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此为灵宝剪纸的初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的是窗花。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开始用金银箔或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图案,用来美化装饰生活。明、清代服饰中,如云头鞋面、门窗亮方、顶棚、枕头、小孩衣帽和妇女头巾等,剪纸作品大量出现。2008年,灵宝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灵宝皮影

皮影,是道情戏的表演形式,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灵宝人叫它“戳皮儿”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这门“国粹”级民间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皮影戏的出现源于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当时汉武帝手下李少翁为了让武帝能见到李夫人,在夜间设一帏帐,请武帝在远处观看,不久帐前现李夫人形影。后人改用厚纸或皮革剪影借光照射,演变成影子戏。在灵宝,因为皮影艺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灵宝人尊敬地称之为道情,称皮影艺人为道情先生。灵宝道情音乐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略带粗犷,其鲜明的特色与艺人所使用的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的传统乐器主要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组成,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后来,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换用,还加了二胡等弦乐器,但四弦、鱼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风格始终未曾改变。

跟着黄河去旅行——灵宝篇

灵宝面塑

灵宝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始于明、清。2015年,被命名为第四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灵宝面塑也称糕花,窝窝花。早期,面塑被人们用作正月十五赶会"晒神"的祭品,摆在庙院当中供神享用,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儿女婚嫁、小孩百日、老人祝寿乃至建房上梁,都用面塑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讨个欢喜和吉利。制作原料是小麦面粉、鸡蛋。制作方法是先用面团成各式各样的面花,再染上颜色,用竹签插在面糕上蒸制而成。灵宝面塑制作独特,色彩丰富,并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莲生贵子"等造型,很有河南民间艺术特点。

倾听民声、汇聚民智

三门峡剪纸:定格精彩瞬间 呈现冬奥画卷

光明日报记者崔志坚光明日报通讯员刘书芳李博

吉祥物“冰墩墩”、中国队首金、“人气王”谷爱凌……伴随着北京冬奥会赛程,三门峡剪纸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剪纸类特许商品,用剪纸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瞬间,受到中外游客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在地处豫西的三门峡市,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享有盛名。其中,灵宝和卢氏的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州区剪纸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近年来,三门峡市秉持传承中创新,广大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不仅承载起厚重的乡村记忆,也成为新时代风貌的独特呈现,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豫西最有特色的民居地坑院里的窗花全是剪纸。”2022年春节期间,在陕州区西张村镇人马寨村,72岁的民间艺人、河南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朱秀云不仅创作了大量传统剪纸作品,还特意创作出了《防疫虎卫士》,一方面表达对虎年新春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表达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志愿者的敬意。创作期间,先后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跟着她学艺。朱秀云介绍,自古以来,地坑院里正月初一贴窗花,格格要有花,中间贴团花四角贴角花,寓意百花迎春、五谷丰登;正月十五灯节要贴灯花闹元宵,增加喜庆气氛。

在灵宝,苏村乡74岁的剪纸爱好者薛项停在春节期间,用一把小剪刀创作出了一幅《猛虎下山图》,欢庆虎年的到来。在她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间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浓浓年味儿,会一直保留着。村里喜爱剪纸的姑娘也常常前来请教,她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三门峡剪纸艺人开放的胸襟,成就了豫西剪纸的时代辉煌。20多年前,灵宝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蓬草用6张红纸剪出了20.25平方米的作品《蟠桃盛会,聚我中华》,向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献礼。后来,为庆祝香港回归,王蓬草又创作了巨幅剪纸《千龙图》,在25平方米的画面里,一千条巨龙腾飞,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2008年6月,陕州区南沟村的剪纸艺人参加了“体验孟加拉,北京风采在奥运”亚洲行暨中孟文化艺术交流会预展,精湛的技艺、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引起现场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兴趣。6名剪纸艺人获得会展集体金奖,《十二生肖》《鱼闹莲》等作品也分获剪纸金奖,南沟村剪纸凭借原生态和生活化的剪纸表演,感染了海内外各界人士,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

作为三门峡民间艺术的研究者和民间艺人的组织者,李竹梅曾先后将三门峡剪纸成功推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2019年年底,她接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特许生产经营商的邀请,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剪纸作品。2020年9月7日,李竹梅团队顺利获得授权书,正式取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剪纸产品制作特许资格,承接冬奥会期间所有剪纸艺术作品的制作。

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式拉开帷幕,举世瞩目。2月5日,由武大靖等人组成的中国队夺得中国体育代表团本届冬奥会首金,当晚,李竹梅团队连夜创作了剪纸作品,记录了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的夺冠瞬间,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一亮相,立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种独特的庆祝中国队首金诞生的方式受到好评。

中国代表团第二金、第三金、第四金……李竹梅团队在每一个特殊时刻都用剪纸记录,每一幅剪纸作品都要经过收集资料、设计创作、剪裁、装裱等过程,然后正式对外亮相。

“开展这样的创作活动,就是要把古老的非遗剪纸艺术借冬奥会的‘东风’,向四海宾朋‘晒晒’中国传统文化。”李竹梅说,她现在身处北京,正和团队成员紧张创作此次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夺金的剪纸作品,“我们一直关注着比赛进展情况,看到中国队夺冠后,就立刻着手创作。”李竹梅表示,接下来,除了中国代表团夺冠的每个精彩瞬间,包括其他国家选手的精彩表现,她们都会用三门峡剪纸记录下来。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三门峡灵宝剪纸

灵宝剪纸制作工艺简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民间习惯用剪纸布置居室。传统剪纸有窗花、棚花、炕屏、床围花、各种装饰花等,种类繁多,寓意深远。如布置新房的龙凤图,寓意龙凤呈祥;莲花、石榴、牡丹,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福;春节时贴的牡丹、雄鸡、双鱼等剪纸,寓意富贵、吉利、年年有余。

灵宝民间剪纸通常采用阴刻阳刻、单剪叠剪相结合的手法,线条流畅,构图简练,造型逼真,作品风格自由生动、活泼流畅。

从事剪纸艺术的多为农村妇女,知名艺人有王蓬草、杨仰溪、郭丽萍、樊亚民、王玺玉、郭雪琴等。他们的作品曾在北京、广州、郑州、洛阳、沈阳等地展出,广受赞誉,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远销法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地。王蓬草的作品“蟠桃会”曾在1995年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展出。

至2000年,灵宝剪纸艺人中有9人被吸收为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20人被吸收为河南省剪纸研究会会员,5人被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家”。

隔热隔音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