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夏门古堡探秘游
游何必非远不可,近处亦有风景赏心悦目。在灵石工作,趁着清明一天的假期,前往灵石夏门古堡开启了一次探秘之旅。从单位驻地到夏门古堡车程也不过半小时,但县内通往两渡镇上的小公交每隔半小时一趟,刚刚错过一趟,我懒得等车,用尽了所有网约车软件,白等了半小时也没有约到一辆车,只能乘坐小公交从两渡镇到灵石县城,再由灵石交通枢纽站转乘至夏门镇的公交车。从两渡镇到灵石县城的小公交可以用微信支付,但由灵石交通枢纽站到夏门镇的公交车仅能使用刷公交卡和现金支付两种方式,使我这个久未使用现金的人窘迫不已,还好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女子,帮我解了围,交了一元公交钱,还又给了我一元返程车费,我执意加个微信还了这两元钱也没能够,只能表示善良美丽的女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见此地民风淳朴、良善。
言归正传,从灵石交通枢纽站乘灵石县二路公交车沿汾河南岸而行,二十多分钟车程便远远望到依山而建的一处古村落,尤以百尺楼更为显眼。公交车行驶过汾河上的一座小桥后,在距离夏门古堡最近处停车下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夏门古堡一幅大型喷绘宣传挂图,此间还没有完整开发,不收取门票。
我首先进入关帝庙游览。中国乡间尤以关帝庙众多,关老爷先人后神,是正义、良善、财富的化身,民间供奉为武财神。清晨的阳光洒满关帝庙,肃穆、庄重。整个建筑分为两层,上层为三间,主位供奉武财神关老爷,西侧供奉文财神比干,东侧供奉药王孙思邈,二层两侧廊房,各设有晨钟、暮鼓;一层为五间,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西侧分别供奉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自不用多说,眼光娘娘保佑百姓能清除眼疾,明是非,断善恶,心明眼亮,身体健康;东侧为斗姆殿、龙王殿,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道教中掌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龙王殿即供奉主管风调雨顺的龙王。院正中设一巨型陶瓷门海,门海底部种植的莲花已经有萌芽。据此处守护的长者说,解放后只因这座关帝庙改为村小学,破四旧时虽保护有失,但还算没有损毁,得以保存。
正值清明一日假期,有远处的梁氏子孙回乡祭祖,顺道游玩,但游人实在是寥寥,守护的长者也能和我长聊些时间。一层的西侧墙壁内嵌有一块功德碑,修建此庙时,远近达官显贵捐款不在少数,为表尊敬,远处的客人名字刻在上,近处的梁氏子孙及周边乡里众人名字刻在下面。此碑在做小学期间,涂上墨汁也作为黑板使用,虽有划痕,字迹还能辨识;东侧的廊下的墙壁内嵌的石碑上记录此庙修建的经过,虽历经二百余年,字迹清晰可见,特别是笔锋转承间,连带呼应,刻工了得。
听守护的长者说,夏门梁氏先祖,明朝嘉靖年间,从陕西渭南迁至此地,见得汾河在此绕了一道“S”型湾,南太行,北吕梁,中间是一条汾河,相互环绕呈中国太极图示,此地风水极佳,便依山而建宅院,扎根于此,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学优而仕,明清两代,夏门梁氏子弟中,考出两名进士,考取秀才举人,跃入龙门者众多,人才辈出。尤以清嘉庆年间,梁氏十世传人梁中靖官至二品,铁面御史,执法为民,一锤子砸了七颗印,为民昭雪,震惊朝野而闻名天下。
古人做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个细节之处都有寓意在其中。关帝庙上一层上方屋檐之下有三块儿木雕图画,中间为鲤鱼跃龙门,希望子孙学优而仕,跃入龙门;西侧刻有凤凰展翅,有凤凰展翅,步步高升的意思;东侧刻有麒麟,有麒麟送子,飞黄腾达的寓意。一层梁下八个木头柱子,外侧为方柱,内侧为圆柱,木头柱子取于圆木,对圆木要求更高,一层廊下内侧的四个圆柱本为一根圆木,但中间有截开,并用卯榫结构相连,四根圆柱卯榫间开口处各不相同,取节节高升之意,方柱圆柱相结合,又有做人做事方圆结合之意。前辈对对后辈人的谆谆教导、满心期待,全在细节之处。
二楼大殿正对的山形为龟形,早年间筑有文笔塔,大殿背后,山梁之上建有文昌阁。文笔塔、文昌阁,对应为太极图中的两个圆点,天工造物,与此处的汾河“S”形,南太行、北吕梁,隔河呼应,造就了极有哲理的太极图形,只可惜文笔塔、文昌阁,早年间损坏,不见了踪影。
从关帝庙出来,沿山坡向上,便有探秘游的乐趣。堡内多数房屋老破,有的真的是破壁残垣,但还有几户人家居住,但一定是拆了祖上的老宅,修了现代的建筑,铝合金门窗,红砖白墙,看着是宽敞许多,但不禁有些略略遗憾。古堡内,不时还有一两条家狗在巷内游走。巷内的路面多为水泥铺设,但沿山形而建的院落高高低低,道路即便水泥铺地也不算平整。沿着指示牌,左拐右绕,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御史院,没有光鲜的门楣,没有宽敞的庭院,没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很难想象如此小院,曾是二品御史的官邸。院子沿山形拾阶而上,院落套着院落,各自相连,而又独自成院。相较晋中旧时的官宦之家的深宅大院,少了许多精雕细刻的奢华,少了许多高墙大院的阔气,却只多了几分简简单单的廉风清韵。
从御史院出来,又折返到古堡头堡门,砖制的堡门上刻有“外翰”砖刻匾额,堡门上还修有砖垛,估计是抵御外侵作战之用。头堡门上去,有院落刻有“爽气西来”的砖刻匾额,有一户人家,木质彩印匾额为“视履考祥”,虽年久,但字迹还算认得,可见得梁氏先人的文采斐然。堡内,沿着山形,院落连着院落,但大都已年久失修,有的有新近几年修复的痕迹,但有的是用新近的枣红色墙砖取代了原有石柱的模样,有的用水泥砂浆填补了门前的照壁,不见了原来的古朴,真心惋惜。
行至半山处,出了古堡内巷,有一条通往山下的小径,通往百尺楼的楼顶。百尺楼,楼高四十米,楼长十五米,宽四米,依山形而建,以峭壁为屏,以峻岭为靠,以汾河为险,以磐石为基,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楼为四层,一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为云厅,楼下为砖石结构,楼上为砖木结构。在楼上俯瞰汾河,绕百尺楼而过,我打开了手机的地图软件,汾河至此成“S”图形,更加显眼。
从百尺楼东侧的山间小道,绕到百尺楼前,沿汾河北岸行不多远,路边立有“夏门春晓”的古碑,站在此处,正是观赏百尺楼的最佳之处。远眺百尺楼,百尺楼仿佛是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中之中似的,浑然一体。两百多年前,梁氏先人硬是劈山垒石,在峭壁之间建造了这样的百尺高楼,历经二百余年依然挺拔、雄伟,不禁感叹梁氏先人的智慧和毅力。
匆匆一上午,灵石夏门古堡探秘之游结束,却依然是恋恋不舍,更感叹在这汾水河畔勤劳的人们,从夏禹治水,打开夏门口,空出晋阳湖,到从明至清修建古堡,从古至今,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赓续传承,也更加坚信,灵石夏门古堡已经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必将会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