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全市建设制造业强市工作会议上,山东省烟台市提出从六个方面发力建设制造业强市,到2020年将形成7个千亿级主导产业、20个百亿级龙头企业,3年内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超过2万亿元。要完成这个宏伟目标,烟台市将如何发力?在哪些方面谋取突破?对此,YMG记者专访市经信委主任刘福生,围绕烟台市如何建设制造业强市进行深度剖析。

目标定位

由“大市”向“强市”迈进

建设制造业强市,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在刘福生看来,烟台市当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借势谋发展”,着力打造结构优、质效高、规模大、动力强、后劲足的制造业强市,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由制造向智造、由大市向强市迈进,实现又大又强,努力在制造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有了总体目标定位,再结合烟台市优良的工业基础和深厚底蕴,烟台市建设制造业强市的优势凸显。

行业竞争方面,烟台市将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到2020年形成7个千亿级主导产业、20个百亿级龙头企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乃至世界500强行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9以上。

创新能力作为制造业强市的核心标准,直接左右着产业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产值占比达到45%以上;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比分别达到1.3%和4%以上。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著名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50个以上;制造业领域千人计划专家、省泰山系列工程人才均新增60人以上,创新驱动成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融合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制造业跨界、跨业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省级、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使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实现新的发展。

持续发展能力更是制造业强市的必要标准。到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全市制造体系绿色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结构低碳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品牌影响力是制造业强市的内在标准。到2020年力争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价值500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上榜品牌企业8家以上;省重点培育的国际自主品牌35个以上。

综合实力作为制造业强市的统领标准,既体现量的规模,更体现质的提升。烟台市的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使规上工业主营收入超过2万亿元,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纳税贡献实现持续增长,规模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质量效益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进一步增强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港产城一体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

强市路径

力争形成7个千亿级主导产业

大会上,明确了制造业强市建设的路径和举措。对此,刘福生介绍,烟台市将重点在产业、项目、创新等六个方面集中发力、攻坚突破。

产业是制造业强市的核心支撑。下一步,烟台市将集中抓好7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力争到2020年主营收入达到3500亿元。食品加工制造业,力争到2020年主营收入达到3000亿元。有色及贵金属加工制造业,重点实现黄金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扶持高端铝材向飞机制造、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拓展,力争到2020年主营收入达到3000亿元。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将打造国际化新型化学材料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主营收入达到3000亿元。装备制造业,力争到2020年主营收入达到2500亿元。汽车制造业,力争到2020年主营收入达到20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力争到2020年主营收入达到1000亿元。

建设制造业强市,归根结底要靠项目支撑。烟台市将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大盘子。强化与世界500强、央企、民企500强、行业隐形冠军的合作,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抓项目、瞄准产业高端引项目、实施技术改造上项目,聚集更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支持性的重大项目。市经信委将牵头重点实施总投资97亿元的通用东岳三大技改项目、投资23亿元的杰瑞新型钻机项目等一批过亿元技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600亿元。加快推进获得国家1.7亿元资金支持的“核高基”项目、2400万元的绿叶智能制造专项、省3000万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烟台市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推进中德工业设计合作中心、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核电研发中心、贵金属新材料研发中心等重大载体落户烟台。推动制造业跨界跨业深度融合,培育更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创新品牌方面,增强烟台智造、烟台创造的知名度美誉度,努力培育更多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地域品牌。

园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烟台市将充分发挥14个省级以上经济园区的平台作用,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特色发展,实现产业布局由分散无序向集中有序转变。

围绕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和保障,烟台市将集中抓好铁路、港口、机场、公路和水资源建设。在铁路方面,主要是加快推进环渤海高铁、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环渤海高铁潍坊至烟台段争取在2018年底前开工建设;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争取今年底前启动,2019年底建成运行。在港口方面,重点加快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二期、30万吨级航道拓宽等项目建设,支持增开洲际直航航线和欧美集装箱班轮航线;加快芝罘湾港区搬迁改造,打造国际邮轮始发港。在机场方面,加快启动机场二期工程,开通加密航线航班,合理布局通用航空机场。在公路方面,重点抓好蓬栖高速、成龙青高速、文莱高速建设,加快推进G228改线、G18大外环、开发区至蓬莱段滨海路、塔山南北路等项目建设,确保早日建成使用。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对整建制引进的国内外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机构,给予不低于1亿元支持;顶尖人才(团队)带重大项目来烟创新创业,最高可获得1亿元资助或1.5亿元直投股权投资支持;对主持重大科研项目、承担重点工程、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本土人才进行扶持,每年选拔20名左右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中青年科技人才不低于50%,给予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市县两级筹集提供不少于1万套人才公寓等。此外,烟台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企业家国内外高端培训;对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家,在医疗、住房保障等实行一事一议、给予照顾支持。

政策引领

13条“最强政策”全力保障

对于建设制造业强市,在政策扶持方面,刘福生透露,烟台市将有13条更具体的措施和举措,目前正在酝酿出台建设制造业强市的意见,现在已经形成讨论稿,即将正式印发实施。

这13条政策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首先是对应国家和省支持政策,分别按照1:1和1:0.5配套,由市县两级财政按照4:6比例分担。

在支持项目建设方面,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方向和烟台市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方向,生产性设备投入500万元以上的新上或技术改造单个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5%、最高1000万元给予补助;对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及其他领域高端项目,按照投入的10%、最高1000万元给予补助;对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特殊支持。

支持创新发展。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创新载体、省级以上创新成果、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等给予不同额度奖励。比如,对列入国家战略层面、重要领域的中外合作项目,投资营建的国家级技术研发机构和产业示范基地,连续5年、每年给予4000万元-5000万元支持;对引进建设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国内高端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连续5年、每年给予1500万元支持;对引进建设支撑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内首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研究机构,给予5000万元一次性补助。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对50户龙头带动型、50户创新引领型“双50”企业,集成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重点支持;对首次入选“山东省100强”、“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300万元、1000万元奖励。

强化融资保障。烟台市将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和50亿元的信贷周转金,缓解企业融资压力。(YMG记者 高少帅)

品牌系统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系统节能门窗

隔音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