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烤问|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城市退烧?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潘璐 文/摄
酷热让城市里的行人无处遁形。为了躲避持续的热浪,路口装上遮阳棚、地铁开辟纳凉点、防空洞成为避暑场所……在热浪的炙烤下,政府治理和民间智慧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
城市空间的微小变化,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给越来越热的城市“退烧”,仅靠遮阳棚和纳凉场所这样有限的应对之策显然不够。小到每一个人居住的房子,大到一座城市的规划和布局,我们该如何增加气候适应性和城市韧性、让适宜的温度和宜居的环境成为绝大多数市民能够获得的标配?我们走上街头、走进社区、采访专家,共同探求可能的答案。
烈日之下,少有行人
空调越吹室外越热,城市建筑该如何降温?
8月21日早上十点多,气温接近40℃。寥寥无几的行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像是小时候玩的踩格子游戏,都往树荫底下躲。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试图在沿街店铺的阴影里避暑,却时不时被空调外机吹出的热风晕了满眼。
环卫工人杨大姐负责解放路路段的清扫工作,她脸上的汗珠一个劲地往脖子上滑,搭在肩膀上的毛巾也湿透了。“店铺里头开着空调是凉快的,可外头的街道却越来越热了。”她告诉记者,打扫店铺一侧的人行道“最吃不消”,空调排风让原本炎热的天气更加炎热。
建筑正在成为隐形的碳排放量“高手”。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颜晓强说,建筑本身运行会消耗能源,同时释放热量、产生一定量的废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林立的各类建筑让城市的密度越来越大,“老底子造房屋注重穿堂风,强调建筑错落,能有效通风降温。现在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综合体,快速增加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热量产生,在一定程度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热。”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已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根据《“十四五”杭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计划》要求,2022年要实施不少于50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项目示范和10个(近)零能耗项目示范。
杭州一幢居民楼外墙上的空调外机。来源 视觉中国
怎样实现建筑低能耗?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所长徐雷说,目前基本有两条路径。他认为,建筑没有把“衣服”穿好,容易导致室内外温度相同。“如果能改善保温层和外墙体的材料,提升建筑的性能,穿一件轻便的好衣服,就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省不必要的耗能。”
另一条路径则是尽可能让建筑本身产生能源,“建筑有小的风能,还有屋顶花园、屋顶水池、屋顶太阳能板等设施。”
玻璃幕墙反光刺眼,低能耗建筑何时普及?
记者步行至龙翔桥地铁站附近,湖滨银泰in77商业综合体内建筑林立,阳光在大片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在平海路和延安路交叉路口,柏油路面被晒得发亮。凌女士戴着帽子、骑着电动车在遮阳棚里等着过马路,她被幕墙反射照得睁不开眼。
光学专家的研究表明,镜面建筑物玻璃的反射光比阳光照射更强烈。夏日阳光被反射到居室中,将使室温平均升高4到6℃。
根据颜晓强的从业经验看,低能耗建筑从设想到落地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在杭州的普及率仍较低。“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简洁挺拔的形体,被认为是现代城市高效先进的象征,开发者和城市管理者普遍会更喜欢这样的设计。”
建筑的玻璃幕墙倒映蓝天白云。来源 视觉中国
而目前的市场对于能够有效阻挡太阳辐射的外遮阳构件和设施的接受度并不高。他认为,现有的技术能将外遮阳构件做得精致美观,再配合高性能的外窗和外墙等围护构件,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物在白天获得的热量,也能减少建筑的空调用能。但建造低能耗建筑的各项技术综合起来大约需要增加10%到15%的成本,而这个成本需要较长的回收期才能看出节能效益,“除非是示范项目,现实中这么做且做到位的其实不多。”
我们离低能耗建筑还有多远?老旧小区能否进行节能改造?家住钱江路附近的姚阿姨住的是近二十年的老房子,随着居住时间增长,房子隔热性能越来越差,从而影响空调效果。从8月12日钱江路站设置地铁纳凉点后,姚阿姨每天早上九点就从家里走到地铁站,待到日落才回去。“本来每天要去外面散步,现在这里待一天,中午在地下商场吃个饭。”
地铁纳凉点
地铁纳凉点
徐雷从2005年开始研究绿色建筑。他表示,绿色建筑不仅是对于新建建筑的要求,也包含了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有机更新。“比如更换保温隔热的外墙材料,原本粗糙漏风的门窗安装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等。”
小哥知道哪里树荫最凉快,城市小花园更能改善微气候
火辣的太阳照在裸露的皮肤上,很快就会产生刺痛感。在解放路和中山中路交叉口,骑着电瓶车的人们都在过街天桥的阴影处等待。
宽阔的五车道马路中间,阳光毫无遮挡地晒下来,只有两侧的车道能被两排行道树遮挡一部分。在平海路和浣纱路交叉路口,记者看到一座双立柱式遮阳棚,由于长度所限,几位骑手眯着眼睛低头等在灼热的阳光下。“走过的路口,约50%会有遮阳棚,但好像没去年多了。”
小哥们奔走在大街上,他们知道哪里的树荫最凉快。小王在杭州送了四五年外卖,趁着等红灯,他得空喝了口滚烫的冰红茶,“现在的树都稀稀拉拉的,莫干山路边,景区附近的大树多一点。”小王拍了拍自己装在电动车上的遮阳伞,“其实也不安全,但没办法。”
提高城市绿化率近几年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心。公开数据显示,杭州城区绿化覆盖率40.5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副院长陈传剑表示,大片绿地增加的同时,市区里的小花园也在悄然出现。
“像近两年的《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林业共同体项目,都在推动城市绿化。”陈传剑说,未来城市中将出现越来越多小花园,“湿地能够通过地表径流的蒸发实现气温调节,而能够穿插在城市中的小花园通过树木水汽的蒸发,对局部微气候的改善作用会比湿地更好。”
层层建筑挡住风道,热岛效应如何缓解?
没有风就更热,如何让外围的风吹进城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值得思考。
为什么没有风?颜晓强介绍,杭州地形三面环山一面城,但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群阻挡了江风通路。“在乡村,建筑间距大,能够实现散热和空气流通。而太阳晒到城市里,没有散热和蒸腾,全都吸收进了钢筋水泥。”他认为,城市的硬质化道路吸热快散热慢,如果能在规划时加大绿地和河道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下垫面比例,将对热岛效应有所缓解。
陈传剑认为,缓解热岛效应需要城市风道,在通风的同时能够降温、增湿,成为城市热组团的缓冲带。杭州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工程师俞布介绍,建设通风廊道,更多是在新片区开发建设时考虑,有意识避开通风区域。
“气候适应性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考量。我们可以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边界,保护城市的冷源、风源,而非一味摊大饼式的扩张。”俞布说。
陈传剑说,想要化“热岛”为“绿岛”,需从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水域面积等方面入手,在建设中利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技术要求来达到目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