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c86窗户图片
文章目录:
1、铝黄铜C86300板材圆棒铜套百科2、立足新阶段 落实新举措 昆明聚焦四大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3、老昆明杂书馆的故事(系列)戈捍
铝黄铜C86300板材圆棒铜套百科
Bronze 863 是一种含有镍、锡和锌的铜基合金。它具有出色的耐腐蚀性和卓越的机械性能,使其成为许多应用的理想选择。我们来看看它的成分、化学性能、机械性能、物理性能、用途、耐腐蚀性、耐热性、热处理、机械加工和焊接。
视频加载中...
863 青铜 化学成分
C86300 含有铜 (86%)、镍 (3%)、锌 (7%) 和锡 (4%)。这种合金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存在,当时它最初是为用于蒸汽机气缸而开发的。添加镍会增加其强度和耐磨性,而添加锡会增加其延展性。这些元素的组合使 Bronze 863 成为需要强度和耐用性的各种应用的理想材料。
元素
百分比
铝
3 – 7.5
铜
60 – 68
铁
2 – 4
铅
最大 0.2
锰
2.5 – 5
锡
最大 0.2
锌
25
863 青铜 化学性质
这种合金的化学成分使其能够抵抗各种酸和碱的腐蚀。它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最高可达 1000°F (538°C)。除了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外,C86300 还具有很高的导热性。其低电阻率使其适用于电子元件和其他需要导电性的应用。
863 青铜机械性能
由于其成分,这种合金具有高抗拉强度和良好的疲劳强度。它还具有出色的焊接性,使其易于成型为复杂的形状。机械性能使这种合金非常适合需要坚固部件的应用,例如飞机部件或汽车发动机。这些只是使 Bronze 863 在当今工程环境中如此受欢迎的部分优势。
抗拉强度,最小
屈服强度,负载下伸出 .5% 时,最小值
伸长率,以 2 英寸为单位。或最小 50 毫米
布氏硬度(3000 kg 负载)
言论
KSI
兆帕
KSI
兆帕
%
典型 BHN
110
758
62
427
14
223
863 青铜 物理性能
青铜 863 以其良好的延展性而闻名,这意味着它可以弯曲或成型而不会轻易断裂或断裂。这使得它对于形成复杂的形状(如齿轮或螺钉)非常有用,而不会对材料本身造成损坏。它还具有非常低的热膨胀,这使得它在 -300°F (-184°C) 至 500°F (260°C) 的宽温度范围内保持温度稳定。这种稳定性确保由这种合金制成的零件即使在极端温度下也能保持尺寸一致。
物理性质 863
密度
0.283 磅/英寸3
极限抗拉强度
110 千瓦厘
屈服拉伸强度
62 千瓦厘
剪切模量
6,100 千瓦厘
硬度 洛氏硬度 |布氏
B97 系列 |223
断裂伸长率百分比
14%
Modulus of Elasticity
16,000 千瓦厘
泊松比
0.32
可加工性百分比
8%
熔点
1,630 至 1,690 °F
比热
9.0 x 10^-2 BTU/磅-°F
导热
240 BTU 英寸/小时-英尺^2-°F
电导率
8% 国际会计准则
863 铜牌等效值AMS 4860 系列ASTM B22ASTM B271ASTM B30ASTM B505ASTM B584ASTM B763MIL C-11866QQ C390QQ C523SAE J461SAE J462863 青铜用途
由于其独特的特性组合,包括耐腐蚀性、强度、延展性、低热膨胀率、可焊性和可加工性,这种多功能合金可用于各种行业和应用。一些常见用途包括船用硬件,如螺旋桨轴;活塞等汽车零部件;工业阀门;轴承;衬 套;输电设备;紧 固件;连接;管件;弹簧;泵组件;医疗植入物;雕塑和装饰品,如珠宝。名单还在继续!如您所见,如今 Bronze 863 可用于各个行业的方式并不缺乏!
耐腐蚀性
Bronze 863 是具有较高耐腐蚀性的青铜品种。它可以以多种方式用于其他类型的青铜无法使用的地方,例如暴露于刺激性化学品和水的部件或高湿度环境中。与传统青铜相比,这种材料还显示出显着的强度,使其适用于会经历磨损或高压使用的零件。应用包括泵、电气设备和管道硬件等。由于其出色的耐腐蚀性,Bronze 863 在需要质量和使用寿命时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材料。
耐热性
自古以来,青铜就因其美丽和能够冶炼和塑造成从珠宝到武器等有用物品而被视为金属。由于其强度和耐腐蚀性的结合,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也经久不衰。虽然许多青铜合金在极端温度下会开始降解,但 863 级青铜以其卓越的耐热性能而著称。事实上,863 青铜可以在短时间内承受超过 900 °F 的温度而不会降解或无法使用。这使得 863 级青铜成为多种高温用途的理想材料,从制造业中的部署到太空计划或其他需要承受高温的应用。如果您需要一种具有卓越耐热能力的合金,那么 863 bronze 可以满足您的需求。
热处理
青铜 863 热处理是一种专门的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特殊类型青铜的优势。这种金属合金以其强度和耐用性而闻名,但与其他类型的青铜相比,适当地将其置于高温下可以使其保持这些特性,同时还可以实现更好的可加工性、改进的可焊性和更强的耐腐蚀性。热处理 Bronze 863 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精确的温度,并在专门的受控环境中完成。通过知识渊博的专业人员进行青铜 863 热处理,这种多功能材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具有可靠的性能结果。
加工
青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其可加工性使其成为需要复杂特征和卓越强度的精密应用的自然选择。863 青铜加工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挑战,因为这种特殊的合金是世界上最坚固的青铜配方之一。与其他类型的金属相比,它提供极高的屈服和极限抗拉强度,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不容易正确加工。必须使用专用刀具来有效且高效地切割 863 青铜,避免由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较高温度而导致崩刃或刀具故障。通过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正确的调整,加工 863 青铜可以成为一个更简单的过程,同时仍然提供具有无与伦比的最大强度的优质产品。
焊接
铜牌 863 焊接是一种创新工艺,在整个行业中迅速普及。它需要精确的温度控制和特定的设备,以确保适当的硬度和完美的焊缝。这种新的焊接技术彻底改变了金属加工,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一种可靠、省时的方法,将金属部件连接在一起。结果不言而喻: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度和稳定性,没有产品降解或生锈。对于那些寻找更经济选择的人来说,这绝对值得探索!凭借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和可靠性,青铜 863 焊接在今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论
总体而言,青铜 863 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出色的耐腐蚀性和低热膨胀率而成为许多工程项目的理想选择,使其成为多个行业许多应用的全能型选择!无论您是在寻找坚固但具有延展性的东西,还是耐热但导电的东西 - Bronze 863 都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凭借其多功能特性,使用这种非凡的金属合金时有无限的可能性!
立足新阶段 落实新举措 昆明聚焦四大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来源:云南日报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昆明的“把脉定向”,昆明市采取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果,呈现哪些亮点?8月3日,围绕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精神,聚焦昆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记者跟随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走进昆明着力打造的大旅游、新材料、大健康、大文创产业和领域一探究竟。
文化旅游市场恢复迅速
“围绕加快建成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等目标要求,昆明市全面推进‘旅游革命’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各项工作,上半年开局工作良好。”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普春明介绍,今年上半年,昆明市接待游客7384.69万人次,同比增长64.51%,实现旅游总收入1001.36亿元,同比增长73.69%。住宿业营业额增速75.9%,旅行社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17.4%,实现从去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同时,文化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速20.7%,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企业工资增速39.49%。
今年上半年,昆明文旅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入库项目17个,完成文旅固定资产投资28.7631亿元,增速和完成情况均位列全市九大行业前列,全面启动世博园、九乡风景区、轿子山景区、城市七大公园等为代表的老旧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全力推进6个市级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其中派拉蒙、七彩世界、华强方特、云南民族村提升改造年内可实现开工建设,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推进半山酒店建设,目前已初步确定选址拟入库项目24个,分别是山地(森林)休闲类8个,滨水度假类4个,温泉度假类5个,田园风光类7个,今年开工建设5个,上半年已建设完成2个,年内可实现运营。围绕旅游要素品质提升工程,正在开展云南饮食文化大观园和诚信购物中心建设策划工作。
在成功创建14项国家级旅游品牌和宜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34项省级品牌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昆明市新增4A级景区2家,目前全市已有A级景区29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4家。
同时,结合“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昆明市深入推进“互联网+旅游”发展,已建成10个5G智慧景区试验点,实现“一机在手、畅游昆明”。推动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的无线免费WiFi网络建设,完成367个重点公共区域免费WiFi,部署7000个AP热点。
下一步,昆明市将深入推进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今年计划发放文旅消费券1000万余元。“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建设超过170个项目,总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争取再创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5A级景区、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一批各类特色旅游示范带、示范镇、示范村。推进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家五星级酒店,加快引进希尔顿、万豪、香格里拉等国际知名酒店品牌落户昆明,继续加快半山酒店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建成一批石文化主题、民族风情主题、温泉主题特色酒店和民宿客栈。
产业亮点:夜间工程让景区更加绚丽多彩
“在不涉及规划限制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景区夜间环境条件及多媒体科技展示方式,将云南多元民族文化进行更加精彩的讲述,让夜间的民族村更加绚丽多彩,从而实现景区在运营时间、空间维度上的突破。”云南民族村党委书记、董事长解文涛说,以“再造一个夜间民族村”作为景区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将民族村长期闲置的夜间资源激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力争将民族村打造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主题景区。
据介绍,“再造一个夜间民族村”项目先期打造区域范围包括景区前广场、傣家寨、哈尼寨等,面积约500亩。夜游项目的主要活动内容将以“1+6+1+1”的结构模式进行策划和设计,主要包括“独树成林”幻夜广场、六场精彩演艺节目和多媒体互动项目、以及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景观绿化提升打造,商业业态的重新布局等。
改造涉及的四个建设项目现已全部完成招标工作。解文涛表示,云南民族村“再造一个夜间民族村”项目将确保在“COP15”全球性盛会之前对外开放,力争成为“COP15”期间昆明市夜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官渡古镇,夜市夜间文娱形式多种多样,小吃夜市、酒吧一条街、娱乐电玩游乐场、云南说小剧场晚间相声演出等,共同打造具有昆明特色的文旅融合新街区。官渡古镇运营管理方——昆明柯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7月,官渡古镇特色街区提升改造项目启动建设,重点梳理出了官渡故事、绘影留声、古渡集市等几个节点,增设景观小品、灯光亮化等,形成景观故事线及游览动线。
上半年新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54亿元
以稀贵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2个领域为核心,昆明以重点企业为支撑续推动和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超100家。今年上半年,昆明市新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54亿元,增长29.0%。其中,稀贵金属新材料生产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贵金属催化材料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为促进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2019年以来昆明市连续3年对纳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的企业产品,按照产品销售给予奖补支持。以贵研铂业、锡业锡材、云南锗业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助推生产加工纵深发展。云铝浩鑫动力电池箔一期、云南锗业磷化铟、砷化镓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贵金属前驱体材料产业化项目、年产2万吨钛酸锂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碳化硅单晶材料等领域的研发进程不断提速。同时,昆明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级研发平台为核心、以产业板块技术中心为支撑的科研创新体系。现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个、省级研发平台22个,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000余项。
“目前,贵研铂业在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已是全国领先;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在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领域技术实力全国领先;锡业锡材有限公司锡粒、锡棒等产品产量全国第一;浩鑫铝箔有限公司超薄铝箔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云南锗业高端锗系产品产量全国第一。”昆明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副局长黄吉先表示,结合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的工作要求和贵研铂业、云南锗业等重点企业的发展规划,昆明市重点谋划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光电子微电子及半导体等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布局,启动编制《昆明市新材料产业五年行动计划》,通过多次论证和修改目前已基本完成编制。“十四五”期间,昆明将做大做强先进有色金属、先进化工、新型建材三大基础材料,做精做优稀贵金属、先进光电子微电子及半导体、绿色能源三大关键战略材料,布局培育3D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围绕“一核(高新区)、两极(安宁市、经开区)”的产业布局,昆明市将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支撑,形成产学研用相互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围绕国家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要求,建设稀贵金属新材料集群。力争到2025年,昆明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产业亮点:逐步实现我国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赶超跨越
“今年以来,我们持续推进稀贵金属新材料研究与开发,先后开发了高纯金原料制备关键技术、集成电路用高纯金蒸镀材料(水花金)短流程产业化关键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转化;完成新型国六低成本三金属催化剂技术开发并实现成果转化并在相应下游市场得到应用;突破铂族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建成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贵金属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成高通量制备表征平台,实现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投入运行。”细数最近一段时间的成绩单,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金属集团)科技产业部副部长崔浩干货不少。
作为云南省贵金属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培育及发展的运营主体,贵金属集团以昆明贵金属研究所、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两个企业为核心,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推动资源整合,快速突破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达到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建成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跻身全球前三,辐射并带动一批新材料上下游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推动产业强省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提供典型案例,逐步实现我国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的产业,昆明将成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门户和窗口。围绕国际大健康名城建设目标,昆明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等产业,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城等重大项目。昆明市政府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杨云鸿表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这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昆明发展大健康思路的肯定,更是对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向指南。
近年来,昆明市昆明主动辟新路、谋转型,融入健康产业发展大势,紧抓国家和云南省支持昆明市大健康发展的难得机遇,在医疗服务业、健康产品制造、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身体育、健康旅游、智慧健康等方面逐步夯实产业基础。按照“在昆明建立一个医疗特区,聚集国际一流的体检机构,2-3家医学中心,2-3家医学院,1家高水平综合医院和若干家专科医疗机构”的发展思路,省、市合力协调推动“国际医疗健康城”项目建设。目前,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和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已成功落地昆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创新疫苗研究及产业化集群建设项目、康乐卫士重组疫苗临床及产业化基地项目、昆明沃森公司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开始在昆接种,计划年内生产8000万剂新冠肺炎疫苗。昆明国际工业大麻产业园已经签约入驻44家工业大麻类企业、虚拟办公8家。生物制剂产业主要围绕滇中新区血液制品项目进行产业打造,项目建成后将优先保障云南省临床血液制品需求,填补本省血液制品相关产业空白,快速带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2018-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连续三年超过10%,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杨云鸿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将持续注重加大巩固提升大健康传统产业领域,着力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疫苗、基因及细胞、再生医学、精准医疗服务,加快生命科学创新领域的培育和发展;依托区位优势、资源配置、产业基础等条件,积极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医疗健康与养老、旅游、休闲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复合型健康旅游产品,促进健康旅游与高端医疗服务、中医药特色服务、特色康复疗养和休闲养生等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亮点:“昆产”护肤品牌将赴港股上市
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研究开发了中国首个功效护肤品薇诺娜,打破我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长期被欧美产品垄断的局面。在利用高原特色植物提取物有效成分、制备和敏感肌肤护理产品配方筛选方面,贝泰妮具有国内领先的多项技术。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目前,贝泰妮共有化妆品、医疗器械和彩妆三大系列产品,2020年,企业销售收入26.36亿元,同比增长35.6%。去年双十一期间,薇诺娜天猫旗舰店单店销售额突破7.2亿元,排名国货美妆第一。
今年3月25日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中国的A股市场,目前是中国化妆品市值第一的公司。“目前,公司已经发布公告,我们即将启动港股的上市工作。”贝泰妮董秘办主任钟巍表示,港股上市将引入国际资本的关注和支持,将为推动公司产品亮相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贝泰妮集团新中央工厂目前正在高新区马金铺如火如荼建设中,该工厂占地面积是达到80亩,建筑面积大约3万多平方米。2022年建成后,在实现现有产能翻番的基础上,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也将落地昆明。
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年均增长30.9%
昆明氧气厂转型建成为拾翠民艺公园、云南纺织厂转型建成为云纺文创园、云南电视机厂转型建成为C86山茶坊……近年来,昆明市先后改造40万平方米老旧厂房转型升级建设文创园区,打造起园区、基地、楼宇、文化街区、特色小镇五级文创空间。目前,昆明市共建成34个国家和省、市挂牌文创园区,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12.72亿元,入园企业近5000家,规上文化企业111家,从业人员10.64万人。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通过整合资源、制定政策、资金扶持、提升服务,推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出台11项关于文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五年来,共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补助资金5453万元,投入市级专项资金1.47亿元,共扶持文创项目471个、文艺精品项目257个,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15项,昆明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7650家增长到17177家,年均增长30.9%;从业人员从93368人增长到126693人,年均增长10.7%。以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为抓手,加大建设力度,世博中央文化区、拾翠民艺园等一批新的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印刷各工序全链条智能化升级改造”“杨丽萍艺术对外文旅融合”等6个项目入选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同时,围绕到2023年将VR/AR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的目标,昆明自2020年以来先后印发《昆明市VR/AR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昆明市保护VR/AR产业知识产权的若干政策》《昆明市关于加快VR/AR产业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以及VR/AR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政策,并加快制定《昆明市VR/AR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昆明市关于加快VR/AR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着力构建“X+1”产业政策体系,同时还成立了昆明市VR/AR产业发展联盟,在文化活动中开设5G+VR云展馆,举办VR/AR产业发展论坛,首批挂牌了云上小镇等4家VR/AR产业园区。
“今年一季度,昆明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32亿元,同比增长22.5%。”昆明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处处长安向辉表示,下一步,昆明市将继续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加快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突出民族化、国际化和时尚化,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将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培育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文化企业,建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创园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到2025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占GDP比重达6%以上,把昆明建成西部最具竞争力的民族文化创意之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创产业发展新高地。
产业亮点:旧工厂“变身”艺术园区
走进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浓郁的艺术感扑面而来。这里以“民族文化创意孵化基地、旅游文化传播窗口、南亚潮流聚集地、云南微小品牌孵化推广平台”为定位,被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广告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园区的个旧斑锡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精美的闪亮锡器与不加修饰的氧气厂老厂房对比强烈却相得益彰,让人眼前一亮。
2012年12月,借助全市“退二进三”发展契机,园区对片区内工业厂房进行“腾笼换鸟”,全面启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老旧厂房改造是园区的一大亮点。园区启动富春苑及周边氧气厂、美特铸造厂、绿A、彩丰油墨厂等老旧厂房改造,已建成的载体面积达23万平方米。随着文创产业对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加大,近年来,园区整合资源优势,推动要素集聚,形成以金鼎山为核心,“金鼎1919创意园”“云纺M60创意园”“108智库空间”“拾翠国际民艺创新产业园”“唐工坊文创园”为分园的“一核多分园”空间发展格局,引入1000余家特色鲜明的广告传媒、文化创意、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2020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老昆明杂书馆的故事(系列)戈捍
老昆明杂书馆故事(系列)
戈捍
一、故乡的“山茶”
那天,这台摆放在老昆明杂书馆“山茶牌”电视机的显像管中,反射出笔者模糊的影像时,我才忽然发现,曾经绽放了一个时代的“花火”,今天,还不如一面普通镜子更能清晰地照出自己的脸庞。
就算插上电源,那熟悉的生活,也将如同不再能收到任何一个节目的这台机器那样,早已消失不见。可即便纷飞而刺眼的雪花点本身,都像一幕老电影,能够把我带回那个纯真年代。
在昆明,说起“山茶牌电视机”,老一些的人都知道,是当时的知名国货。上世纪70年代,它是昆明最早的“三朵金花”之一,其中还有“白玫牌洗衣机”和“兰花牌电冰箱”。到了80年代,又有了“春花牌自行车”,“茶花牌汽车”,它们一起被称作昆明轻工业的“五朵金花”。那时,无论是拥有一台“山茶”电视机,还是成为“山茶牌”电视机厂的工人,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早在1968年,16岁的母亲就进到了最早一批昆明工人的演出团队。那是个特殊年代,母亲的工作仅是文艺演出,宣传革命思想,一个月拿六元钱补贴;发放服装;吃集体食堂,工作地点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1969年,演出团队迁到了今天的“C86山茶坊”,在曾经的“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旧址上成立了“东方红像章厂”,母亲也成为一名像章厂的工人,专门负责给主席像章涂染颜色。这便是“山茶牌”电视机厂的前身。
1970年,“山茶牌”电视机厂成立,就这样,我的母亲便开始了生产电视机的工作,半年以后,工资变成一个月20元钱。母亲是“山茶牌”电视机厂里第一批工人,我就顺理成章成了厂里第一代工人子弟。没想到的是,也是最后一代……
我一直很纳闷,一个厂如何能从制作伟人像章转变成生产电视机,仔细琢磨后便懂,产品虽大相径庭,却也有相同之处,都具备宣传引领的作用。
我出生时,最初的住家是在厂里一条叫做“鸡街”小路旁的平房。家里4口人,父母、还有我和姐姐。一开始不明白“鸡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或许是因为那个年代,生活水平不高,家家户户都多少养几只鸡。后来才知道,其实是职工们调侃环境简陋破败,举步便是一地鸡毛的意思。
虽说生活条件不算好,可厂职工间的邻里关系那是真的没话说。大人们是哥们朋友,孩子们是兄弟姐妹,哪家有个什么事,厂里几乎人人都知道。平日里,人们在一起心闲地嚼舌头,也热心地相互帮助。
直到今天,我生命中最好的朋友,也是那会儿在厂区蓄水池边,喝了酒,滴了血,结拜了的兄弟。整个厂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像那时住在我家隔壁,身穿皮夹克喇叭裤,单身而洋气的大哥哥,成天用四喇叭录音机播放着的那首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似乎在那个年代,人们不太会用“好看”的方式打扮自己的思想。道德也是朴实的素描插画,全以一种纯粹的品质,火热真诚地对待彼此。
“山茶牌”电视机厂,虽然不能同某些大型厂矿单位相比,可也为职工安排住房,拥有厂区自己个儿的幼儿园、食堂、小卖部、卫生所等。除了没有学校,厂里能够满足一个人一切生活所需,几乎就是个小社会。加上当时交通信息不便,所以,那时人们心里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厂子的大小。
我是在车间里,用生产电视的废旧材料,做着各种玩具成长起来。记忆中,母亲在我身边,永远穿着白大褂,与其他女工们一边聊家常,一边选配物料。
那时,厂里的孩子,不仅在本厂拉帮结伙,也会“勾搭”上较近的其他单位的孩子,比如旁边的化工厅和安全厅。其中很多同龄人,也都在同一所小学或初中就读。单位、厂矿、大院,是当时的我们所认知的全部社会结构。有很长一段时间,笔者甚至以为天下所有的小孩都和我们一样,说着同样口音的方言;父母相互认识;有固定的游戏、生活和工作场所;去每家串门时,犹如回自个儿家一样……
除了学习、打架、瞎胡闹以外,作为电视机厂的子女,也有区别于其他单位孩子的优越感,最大的骄傲就是家里拥有电视机。近水楼台先得月,当一群同学聚拢在我家看动画片时,就成了我最得意,最温暖的回忆!
在当时,全国很多地方,一个村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因为即便是有钱,电视也需要凭票购买。所以,那会儿亲戚朋友都想方设法拜托母亲,购买一张价值五百元的电视机票。记得母亲告诉我,家里一共就两张电视机票,一张用来买了自个儿家的电视机,而另一张,在那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免费送给了我的二伯……
1987年,厂里为职工分配了新建的楼房,那时刚7岁的我,也随父母搬进了新的家属楼,住家在第七层楼。对我来说,住进“高楼”的几个印象:能够站在当时城里还未安装“防盗笼”的阳台,看到滇池那边的“睡美人”;伙同也搬入另一个单元第七层的“结拜”兄弟,嘻嘻哈哈地站在阳台上冲着楼下撒尿!
住进了楼房,对我来说,记忆最深的是父亲从原先的养鸡改成了养鸽子,每天都看着他开心的放飞鸽子,然后又见他皱着眉,焦急等待归巢的“宠物”。昆明养鸽子不戴鸽哨,不像北方,漫天地发出为人间添愁的鸣响……
为了养鸽,时常要帮助父亲,把几十公斤重的玉米、火麻子,还有花生,从一楼扛运至顶层。“步伐可以慢,也可以停,但要匀速……,任何时候,腰杆都要挺直……,不要轻易卸下肩上重物……,累的时候学会如何呼吸……,负重而行,坚持,再坚持一会儿!”这便是父亲曾传授于我负重爬楼经验的话语。没想到在今天,成了帮助我作为一名男子汉,面对困境,勉励自己的信条!
后来,和所有那些曾经人员臃肿、生产方式落后的国有厂矿单位一样,“山茶牌”电视机厂也开始走下坡路了。虽说厂里有很多人不愿接受,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很让人欣慰的是,直到倒闭,电视机厂从未拖欠过职工的工资。逐渐的,在厂区里生活了一代或两代的职工家庭搬走了,剩下的熟人越来越少……
除了电视机厂,周边的一切也都在改变,我已不再能从七楼远眺到“睡美人”;天空中少有家鸽飞翔;不再会因为家里有台电视机就感到得瑟;那些厂矿职工内心里的世界,早已漂洋过海,不再只有一个厂子的大小……
“山茶牌”电视机厂,虽说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如今已变成了昆明气质迥异的新型文化空间——“C86山茶坊”。我一直以为:它可就像一个英雄,圆满完成了所属年代交给他冲锋向前的任务。落幕后,在新时代彰显出了榜样的力量,以更加夺目的光继续照耀这座城市。就如同,在今天,在此刻,我擦拭着老昆明杂书馆里的每一本书、每个老物件上的尘埃时,我知道,它们仍旧会闪烁出最初的光,再次鼓舞很多人,再次鼓舞着我!
当又一次走进电视机厂曾经的厂区,笔者已从厂矿子弟变身成一位父亲。我的孩子虽不是厂矿子女,却也在某种缘分的驱使下,回到了“我的故乡”。能够和他讲述这片“故土”带给我的童年,我的青春。这份温暖,让我感到无比自豪!
仿佛是过往与当下的接续,就像一个关于前进而继续闪光的故事。在前行的路途中,有停止、后退、消沉,更有加拼命的追寻。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不停顿地向前。充满感动,充满热情。今天的“厂区”,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更像是整座城市,整个国家,那里的人有梦,有理想,有憧憬!
那天,又一次送孩子来“C86山茶坊”学习,当我站在曾经踩踏过的老厂房水磨石的地面上,翘首等待孩子放学时,阳光照在了我的身上。那一刻,我清晰地看到了那个曾经蹲在角落里玩耍、膝盖处打着补丁、正抬起头向我微笑的少年……
二、手作纸门帘的情愫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物,它们承载着很多人的欢乐与痛苦,似乎也代表着一代人的过往,过去的时代留给我们的都是回忆。如何延长过往的回忆?我以为:老物件能够来代替。
岁月带走了太多太多曾经的心心念念,时光一去不返回,往事只能回味,老昆明杂书馆的每个老物件都有故事,岁月易逝,经典留存。经常有市民扶老携幼前来参观,仔细观看,动情抚摸,停下脚步,面对眼前依然有温度的物件,拍照留念。岁月虽然流逝,但留下了记忆,它们不仅只是怀念,更是一种传承,一段时光追忆,一种力量延续。它们留下了人生的回忆……
一天,在那挂有上世纪80年代特色的手作纸门帘前,一位50多岁的老嬢默默发呆,目不转睛,站了许久,似在遐想什么。出于好奇,我上前询问。尚未开口,只见她眼眶浸着泪水,嘴角不时抽搐。问其原由?嬢嬢姓王,一位退休老师,讲了自己的往事。
那年,她和要好的小姐妹去北京旅游,在回昆的绿皮火车上,她和他对面而坐,邂逅相遇。他是画家,一直在画她,当把画稿送给她时,她折服了,痴迷了,也知道了彼此住昆明。两周后,她认定了遇到真爱,他就是她的真命天子。随后就是谈婚论嫁,随后就是准备嫁妆。
那个年代,时髦的手作门帘是必须的。她和小姐妹们一起动手,无数的回形针用作“骨架”,然后剪裁彩色挂历纸,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剪成长4厘米、宽3.5厘米的等腰三角形纸条,再将纸条正面向外,从宽端开始,逐个紧卷在回形针骨架上,两端稍细,中间略鼓,呈纺锤状,用胶水粘牢纸条尾端。这些单个“半成品”由回形针骨架环环连扣,连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彩链,每条彩练连接了近50个“纸珠粒”,约有1.8米长,长度比两米高的门稍短5~8厘米。最后,把48条彩链等距地集中固定在一个木条上,再稳稳地钉在门框上端,一挂漂亮的门帘做好了。2400多颗彩色“纸珠粒”,也把姑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沁入心田。朴素的婚房门上,条条彩练下坠,犹如晃动的流苏,进出门时,轻轻撩起,哗哗的响声,仿佛是时光流淌的旋律,总能在心头荡漾开来。
王嬢嬢说:那时的生活朴实也充实,我们习惯了动手去创造,习惯了从简单的材料中汲取无限乐趣。用自己的双手制作门帘,虽然耗时耗力,却拥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更何况是自己嫁妆之一。纸门帘不华丽,却耐用而漂亮,正如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单纯而真诚。
结婚前夕,手头很紧,她失眠多日,后来敲开学校财务的门,借到了40元钱,解了燃眉之急。老妈买回搪瓷盆、牙缸、皂盒、友谊牌雪花膏;她用剩余的钱,买些瓜子和喜糖;学校的老师送来了一对红色玻璃花瓶,两束塑料花。
那年,她做了新娘,就像实现了一个梦想,感觉真好。但是,婚后生活就像划过的火柴,擦亮之后,“刺啦”一声,伴随着轻微的刺鼻味,便是耀眼的亮光,随着慢慢燃烧,就再也没了光亮。他不拘小节,不爱干净,不擅交往,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觉得婚姻束缚了他。心中美丽的憧憬一切,只能照亮内心的黑暗,却不能驱赶那无望的绝望。含着泪,他们离了婚,但她带走了家门的钥匙。
她不再管他了:蓬乱的头发,几点休息?到哪里去?和谁在一起?她都不再管了。只是一如既往地去收拾房间,清理垃圾。他也习惯她间断地光临,也比在婚姻中更浪漫地爱她,烛光晚餐、远足旅游、……,恋爱和婚姻中没享受到的,后来实现了。除了大红的结婚证变成了墨绿的离婚证外,他们和夫妻没什么两样。
后来,他成名了,无数的画稿变成了无数的钞票,她帮他经营,帮他管理,帮他消费。日子就这么过着,直到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弥留之际,他拉着她的手问她,为什么有一生无悔地陪伴。她哽咽地说:爱要比婚姻长得多,婚姻结束了,爱却没有结束,所以有了守侯。
一挂纸门帘目睹了沧桑,见证了流年。多年之后,再看着它,像是在看一场老电影,勾起过来人曾经的回忆,也向后来人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最为扎心的瞬间莫过于阴阳两隔时,尚能从对故土、故人、旧物的怀念中获得一丁点儿慰藉,却发现,回不去的曾经,回不去的岁月,确有忘不掉的他!
王嬢嬢又一次撩起那纸门帘,依然哗哗作响,双眸中流露着眷念,门帘上的每一颗纸珠都沉淀了时光痕迹,每一声响动都是对过去的怀念。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纸门帘是岁月的见证,更是信念的守候,睹物思人,亲人早已淡出视线,老物件则留有他们的影子,愈发清晰开来……
老昆明杂书馆里的老物件,都承载着岁月,都有回忆、故事和感情。总是厚重的让人沉思,让人忍不住要上手抚摸。看似一文不值的东西,对有些人来说是有价值的,一件旧物不止藏着一段故事,也留着一个念想,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爱情……
听完王嬢嬢的故事,我对杂书馆的这挂纸门帘,当然还有各种老物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无论世界怎样发展,技术怎样进步,机械生产品的冰冷,永远无法取代手工制品上存留的指尖温度,手工制品永远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它们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生成新的模样,但记忆中的门帘仍会随风摇晃,随风摇晃。有些东西旧得生锈、泛黄,可还是能让人感慨万千,舍不得扔。它代表着回不去的旧时光,寻不回的故人。
每件旧物都代表一个时代、一段岁月,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是一辈子抹不去的记忆,那段曾经陪伴我们的时光里,有快乐、有辛酸,有温暖的亲情,有简单的友情,有纯洁的爱情,也有平平淡淡的生活……
岁月悠悠、情也悠悠!老物件携带着生命中的重要回忆,是过去和未来的过渡,也可成为新生事物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惜旧成新,开启崭新的一天,继续向前,一直向光。
三、司机老王开火车
2023年6月的一天,有位王姓师傅来到老昆明杂书馆,捐赠了一些父亲留下的老物件,其中有一个外观呈弧形的铝制饭盒。
看到这个物件,似曾相识,仔细思忖,想起了当年京剧《红灯记》里《粥棚脱险》的桥段:地下党交通员李玉和携带密电码,与柏山游击队派来的“磨刀人”接头,简陋的粥棚,有人喝粥,有女孩卖烟。李玉和一手提着号志灯,一手提着饭盒,沉着地走上台前,唱道:
破烂市我把亲人访,饭盒里面把密件藏。
千万重障碍难阻挡,定要把它送上柏山岗。
他把号志灯挂在柱子上,等待接头人。磨刀人举手捂耳,唱出生活里常听到的那句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李玉和见到他左手戴手套,盯住号志灯看,俩人对了眼神。刚要说话,警笛声响,日本宪兵冲到粥棚,磨刀人用眼神与手势暗示:“我来对付他们,你赶快避开!”他敏捷地推倒磨刀板凳,把宪兵引到身边,李玉和从容地把稀粥倒入饭盒,掩盖了密电码。鬼子进行搜索,李玉和从容地把腰形饭盒盖打开给宪兵看,机警地躲过搜查。落幕时,聚光灯照着李玉和的笑容,预示胜利脱险……
笔者询问王师傅这饭盒的由来?他侃侃而谈:这个表面坑坑洼洼、底部已有些发黑的铝制饭盒,是父亲曾经用过的老物件,它的外形像猪腰而被人们叫做“腰子饭盒”。铝饭盒里有夹层,上层稍浅,可以盛菜;下层较深,用来装饭,饭菜分装,很是实用。生活艰苦的年代,这种便捷的饭盒对于铁路人是十分重要,特别是那个蒸汽机车的年代,“腰子饭盒”是火车司机出乘跑车时的“标配”。火车司机会提前将一片旧闸瓦放进机车炉膛烧热,到了饭点将其取出,把“腰子饭盒”放在上面加热饭菜。
王师傅喝着杂书馆用搪瓷茶缸泡的特有“高碎茶”,悠悠地讲了他父亲即“司机老王”的故事:
司机老王是昆明人,但在盘溪铁路局过了大半辈子。解放前,他曾在越南人开的咖啡店打工,新中国诞生后,店铺关门了,他就到昆明市教育局当炊事员。半年后,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解放军驻河口某部当兵。1957年,他转业被分配到昆河铁路的芷村车站,干货物装御;一年后,调到盘溪机务段,1958年开始,司机老王在机务段从司炉做起,先后当副司机、司机、司机长。蒸汽机车的生涯伴随着他,一干就是30年。1988年,身体不适,提前退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铁路局工作很吃香,坊间称其为“铁老大”,姑娘们找对象,大多首选“铁路三员(元)”:中共党员、乘务员、工资60元。司机老王达到“三员(元)”条件,而且火车司机地位很高,高于乘务员好几个档次,正所谓“离地三尺三,赛过活神仙”,找对象简直就不是问题。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在铁路医院工作的她,27岁那年,老王结婚了,他们先后生了3个娃娃。近水楼台先得月,娃娃长大后,都在铁路上工作,他们的配偶也在铁路系统,一大家子,名副其实的“铁路之家”。
刚开始时,他是干司炉。车头有蒸汽锅炉,开动时需要烧水,产生蒸汽,由此产生动力,车头后面都拖挂着“煤水车”,贮满了燃料和水。车上没有自动进煤装置,火车不停,锅炉就得不间断地烧煤,铲煤成了苦差事,司炉就是干这活。锅炉风门由两片钢板组成,每3秒开合一次,司炉铲煤后,须在转身的同时,把煤炭准确送进正好开启的风门,随后再躬腰转身,双手紧握大铁铲,铲煤、转身、送煤,一气呵成,动作很机械,循环反复。春夏秋冬,天天如此,特别是上坡时,他们和火车一道,气喘如牛。
后来,司机老王终于能开火车了,但也不轻松,要求政治思想过硬,身体好,五官要好使,眼睛要看清路况,耳朵要辨明有无异常声音,鼻子要闻有无异味,神经高度紧张,随时注意处理突发事件。他的右半身要伸出窗外探路,因此,司机老王右半身经常风吹日晒,雨天经常是湿的。后来,更换内燃机车,可没多久,司机老王就退休了,因此,他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主要都是在“昆河铁路”上开蒸汽火车。他所在机务段是主要行车部门,米轨蒸汽机车驾驶组由司机和司炉组成,司机每月供应32斤粮食,司炉42斤。火车头的驾驶室温度在50℃以上;蒸汽机车每6000千米检修一次,开了60000千米就要进行大修。
火车司机很辛苦,除了固定上班时间外,有时会临时抓差,必须随叫随到。司机老王出门上班时,随身必带“司机四件套”,可以说是当时的标配:怀表,看时间必用;腰子饭盒,装满一天的饭食;一把小锤,检查车况之用;一支钢笔,用于填写火车时间表、行程表。
那些年,国家困难,生活艰苦。开火车是特殊岗位,每次收车回家,“劳动布”的工作服都是脏兮兮的,他老婆都要把脏衣服拿到石板上铺开,用刷子“唰唰唰”地刷洗,很辛苦。家中娃娃记忆最深的,是司机老王的那个腰子饭盒,它曾经带回来美食、希望和快乐。家庭经济挺困难,老王和老婆节衣缩食养娃娃。他跑货车时,老婆就把腰子饭盒里装满饭菜,吃饭前将饭盒放在蒸汽机上热一热就吃了。跑客车时,只要准备空的腰子饭盒就行了,客车上有客餐,乘务员只花不多的钱,就能得到一餐有肉有油水的饭菜。老王常常饿着肚子回来,把在客车上打到的乘务人员饭菜省下,带回来给娃娃吃。每当他跑客车,娃娃们就早早地期盼着爸爸回来。娃娃中间,小老三爱耍小聪明,每当司机老王跑客车的日子,他就早早地在下班必经道口候着,等见到司机老王,他就能最先吃到爸爸带回来的饭菜了。
开蒸汽机车会遇到困难和风险,比如,火车会在隧道里打滑;如果遇到下雨天,烟子又大,开不动火车,司机就会呛晕在隧道里,只能等待救援人员开着轨道车的到来。昆河铁路上的拐弯多,直线少,有的线路弯道特急,最小曲线半径只有80米,是典型的山区铁路。据专家介绍,准轨铁路曲线半径是400米,最小的地方350米,现在的高速铁路要达到1600米。而昆河铁路是80米呀!如果坐在车厢里,从过道看后面,常常看到车厢左右摆动,人们称为“龙摆尾”。特别是从前的蒸汽机车,弯道半径最小的地方,前面车厢的人可以在车窗外与后车厢的人大呼小叫呢。另外,火车行进时,常常还会有树枝横打进来,吓得乘客低头躲避,躲不开的就会被着实地抽一下。
火车钻山洞时,乘客更感不舒服,隧道窄小,车厢与山洞石壁距离只有30~49公分,通风排气不畅。车头煤烟浓烈,灌满各节车厢,乘客只得捂着鼻子大咳一气。等火车出了山洞,相互看来,尴尬而笑,脑门上、鼻翼间,布满了细小微粒煤尘,黑色斑斑,污烟遍身,好像刚刚扫过烟囱似的。
苍茫滇南山中,火车从山脚爬到山顶,确实不易,铁路修成螺旋状,火车一圈圈盘山绕行,尽管后来蒸气机车的动力加大了,所拉车厢也在增加,但有些路段很难牵引。有的时候,火车尾部还会再加一个蒸气机车头,前面拼命拉,后边使劲推。司机老王回忆:车速很慢,在危险路段跑25(时速)公里,安全地方跑40(时速)公里。如此车速,也就有了“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笑谈。
一些胆大的伙子为了炫耀胆量和机敏,竟能跳下车去,与火车同步慢跑,然后又爬上车来,享受着同龄人倾慕的眼光和赞美。更有甚者,站台上卖煮米线、炒饵块的小贩上车售卖,待乘客吃完时,火车已驶出站外很远,他们竟能手拿托盘,拎着碗筷,跳车返回,人不跌跤,碗不摔破。车速之慢,可想而知。这些举动常常气得司机老王吼叫不已,会捡起煤块打将过去,以示警告。
说到胆大,就得算那些男娃娃和买不起车票的山民,他们乘车往往不买票,自称是“混车坐”。特别是动乱年代,与众不同的乘车方式是不坐车厢,而坐在车顶。如此乘车,乘务员逮不着他们。车顶上,或几人相拥,或一个独坐,既可观赏四周风光,又避免了车厢内拥挤闷热,但会“吃”更多的煤烟。如此惊险经历,会使小伙子们激动不已,车顶上大呼小叫,回家后兴奋得整夜难以入睡。当年昆河铁路上有这样的顺口溜:“蛇形的铁路,爬行的火车,英雄的司机,玩命的乘客。”
对司机老王而言,火车就是他的生命,有着深厚感情。开了30年的火车,从开蒸汽火车到内燃火车,先后带了20多个徒弟。“饭盒周围这些发黑的印记,就是父亲在锅炉旁加热形成的。” 王师傅说:那时,一到午饭时间,大家就轮流加热饭菜。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总是有说有笑。
听完王师傅的“司机老王开火车”的故事,再次抚摸“腰子饭盒”,心中感慨颇多。那些看似平常不起眼的物件,每一件都有故事,无不与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它们是见证,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生活;它们更是情怀,诠释了那一代人的智慧与乐趣。
腰子饭盒真的是社会时代的象征。对很多“老铁路”来说,它里面装着满满的家庭记忆,虽已淡出人们视线,但曾经见证过老一辈铁路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仍激励着新一代铁路人为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打开了旧物,想起了故人;翻开是故事,合上是回忆。回头看看,谁也不是原来的自己。我们时常回忆过去,不是那时有多美好,而是那时我们正年轻!
四、民国情书:旧时光里的爱情
老昆明杂书馆的邮品档案中,我翻阅到一封由云南沾益寄至昆明的信函,信封为西式实寄封,收信地址:“昆明象眼街第七十三号”。收信人栏:“郭钟芬先生 玉展”。寄信人栏中未留下详细姓名,仅仅只是书写了俩字:“内详”。从信封上所透出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书信的称谓和用语:
其一,收信人“郭钟芬先生”,字面直观,当为女性。中国传统称谓中的“先生”一词不只局限于男性,女性若被称为“先生”,那意味身份较尊贵,也用于对知识分子阶层的尊称,比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其二,“玉展”一词,是书信中敬称受信者展阅之词。其三,所谓“内详”,表示收信者拆阅便知,一般用于熟人或知交之间的书信往来。从这三个信息推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寄信和收信者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信封背面销发地戳:“云南沾益”内外虚线中文三格戳,时间:“卅八(1949)十月十四”;落地戳为内外虚线中英文三格戳,时间:“卅八(1949)十月十六”,邮程两天,沾益到昆明全程160多公里,但信函在邮路上走了两天,可见当年交通很不便。若在今天,可能用时只需1小时又50分钟,当下交通快捷通畅。
信封内有一封“民国情书”,字迹娟秀,玉笔银钩,情真意切,其中隐藏着旧时光里的爱情,内容如下:
亲爱的瑜:
当我呼出了这一行字时,你能知道,我体内每个血液是多剧烈的沸腾着吗?
每一時刻,我都疯狂的想念着你,最使我念着的,当然:是那甜蜜而热烘的嘴唇,和清明锐(悦)耳的声音。
在前晚的说话中,我听到了有许多人最近对你诉说的话。瑜:“人言可畏”,为了你的事业与前途。我愿忍下了痛苦的“思念”,以后不再常来找你啦!
请原谅我吧。 祝
愉快
芬 1949.4.22.
中国人自古最懂纸短情长,这是刻在血液里的沉静雅致。哪怕寥寥数语,也满是浓情蜜意,儿女情长。有共同话语的人,知你所知,懂你所懂,能够尊重你,站在你的角度想问题,与之相处,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倍感舒适。
然而,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爱情的甜蜜与热烈,同时更多的是品味到了无奈,它在书写一段民国恋情。乱世里,爱情微不足道,摆在生命面前,像风一样的轻。两情相悦仿佛又很重,就算情书沉睡了75年的光景,今天再读此信,仍觉得伤感和遗憾。
细读几遍这封似乎带有“绝情分手”的情书,笔者在品尝那五味杂陈的爱情。在那个时代,风花雪月不踏实,被命运愚弄、被世俗把玩才是常态,个人的情感哪怕再怎样的铭心刻骨,在流言蜚语淹没中、在炮弹坠落的瞬间,在痛彻心扉中破裂,压根小到看不见。
这封情书颇有蹊跷,仔细分析,能看出些许端倪:
信封收信人:“郭钟芬”,但信件开头却称之“亲爱的瑜”,且落款人是“芬”。另外,从信封背面的“邮政发地戳”显示,寄信时间:“卅八(1949)十月十四”,但信函留下的时间却是“1949.4.22.”。信封与信函内容如此相异,尤其是时间相差168天。其中必有原由。笔者揣测与分析,大胆地得出以下推断:
1949年4月22日,那位叫郭钟芬姑娘写信给“亲爱的瑜”,信中首先倾述了恋人曾经的甜蜜和姑娘的痴情:“当我呼出了这一行字时,你能知道,我体内每个血液是多剧烈的沸腾着吗?”“每一時刻,我都疯狂的想念着你,最使我念着的,当然:是那甜蜜而热烘的嘴唇,和清明悦耳的声音。”
随后,笔锋一转,讲述了姑娘的担忧:“在前晚的说话中,我听到了有许多人最近对你诉说的话。瑜:“人言可畏”。最后是无可奈何,说出撕心裂肺的绝情之语:“为了你的事业与前途。我愿忍下了痛苦的‘思念’,以后不再常来找你啦!请原谅我吧。”
至于那位叫“瑜”的男子干啥工作?一段恋情竟然会影响到他的“前途”?我们不得而知。时隔5个月又24天,经过168天的挣扎与煎熬,“瑜”可能真的是“哀莫大于心死”了,无望之中,痛下了分手决心,于是将郭姑娘给他的信塞进信封,原件退回,而且无言,并未留下心回意转的只言片语。
如果结局真像笔者推断,那么这段始于甜蜜的爱情就带点悲剧元素了,尤让人觉得感伤。1949年,那是个分崩离析的年代,旧时代的大厦将倾,人渺小,情更是虚无。最后,虽是落花人独立,何曾微雨燕双飞?黑暗而混乱的世道里,没人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哪怕是相爱的自由。枷锁是无形的,战争是无奈的,连性命都无暇顾及,有情人支离破碎才是常态。
都说民国爱情,十有九悲,这话不假,哪有那么多倾城之恋?更多的只是被迫的离散。我们无法了解到信中的两个恋人究竟遇到怎样的状况?也无法得知最终结局如何?两个人的相遇肯定是种缘分,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谁和谁的相遇,上天早已安排好了:有缘之人,相隔千山万水也能遇见;无缘之人,近在咫尺眼前照样擦肩。但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聚散不可知,去留不由人。
更何况,那些年的一切都很慢,路途很远,车马蹒跚,书信里晕染着淡淡的墨水气息,寄信人、邮差和收信人,情书在三者手中辗转,等一个未卜的归期。那些年的爱情也很慢,如同本文所示:沾益到昆明,160公里,一封信要等两天才能收到;如是天涯海角,时日可想而知。那个叫“瑜”年轻人不经意的一个转身,就在“芬”的摇曳身姿里沦陷,他们的爱情应该是纯粹而美好的,或许开头千难万险,结局千差万别,甚至差强人意,但我相信:在那个慢节奏的年代,恋人相爱的心是相同的,一生也只够爱一个人。
聚有聚的原因,散有散的理由;缘深的陪伴,缘浅的分散;相欠的或许就会相见,不欠的反而不见;前世的交集,今生的联系,不管遇见谁,都有各自的使命。相伴一生也好,相随一程也罢,一个“随缘”,既是心态,也是宿命。
离开的人,别怨恨,微笑着放手,真心祝福,命运教会了懂得珍惜;
留下的人,别冷漠,用心地呵护,悉心照顾,命运教会了如何去爱。
阅读这封“民国情书”,笔者有太多感慨,于是写了如下文字并刻在木板上,悬挂于老昆明杂书馆的“喜事馆”:
情操的见证
爱是一种契约,明知道这是一生一世的承诺,为了互相拥有,也情愿做出许诺。
做人总要信,因为信才会看见,总会由一点一点的坚持而成真。
答案很长,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
准备要听了吗?我们都要好好吃饭,好好活着,彼此注视。
文章到此,应该收笔了,但意犹未尽,笔者再对这份邮品档案作出两点补充:
其一,信函寄递是“卅八(1949)十月十四”。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告成立14天了。但信封背面则贴着民国时期的“民滇普5 孙中山像‘滇省贴用’改作半开银圆”邮票,面值1角2分(上海大东一版,金圆50元,墨绿),同时也盖销了民国的邮政日戳。这是因为当时云南尚未解放。
就在这封信函寄出56天后,1949年12月9日夜间10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卢汉顺应历史潮流,率领滇省军政人员通电全国,在昆举行起义,宣布云南和平解放;12月10日,上述“滇省贴用”邮票停止使用。正是滇省特殊情况,此种邮票仅存世8个月,由于时间不长,流通不广,现存邮品不多,故较为珍贵。
其二,邮品的收信地址“象眼街”,仅凭这个街名就有故事。象眼街,位于五华区境东南部,护国街道境内。南北走向,南起威远街,与端仕街相连,北至原来的长春路(今人民中路)。长229米,宽14.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城市3级支路,双向两车道。
如此街名,定与大象结缘。民间传说:从明代开时,缅甸、老挝等国都向中国皇帝进贡大象,云南府署设置“象房”供其歇息与中转,房舍高大自不待说,园林宽敞,有水池有草地有树林,大象可自由走动,贵胄在此娱乐。明清两代,北京有习俗,每年六月初伏,会在护城河内为宫廷所养的大象洗澡。清代文人屈大均《洗象行》:“玉河六月河水长,朝廷旧典赐洗象。”西南边陲的昆明也有样学样,到了六月初六,大象披红挂绿走出象房,前面旗鼓队鸣锣开道,称为“象奴”的饲养员牵引大象,鱼贯而行,要去盘龙江里“洗象”。若按直线距离,象眼街到盘龙江,最近处当在今天桃源街到南太桥这一段。百姓不易看到这些大家伙,这天就早早来到江边,看大象如何洗澡?看象奴长得啥样?大象训练有素,沿江岸一字排开,等得号角吹起,就载着象奴依次入水“沐浴”。大象戏水煞是精彩,围观者会把铜钱扔进水里,这些大家伙能用长鼻子从水底捞出,交予主人。接钱后,象奴致谢,大象会卷起长鼻子,频频点头,以表敬意,还会用鼻子吸出清水,喷向人群,很是热闹。明代,昆明有竹枝词:
盘江轻荫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
千钱更赁楼窗坐,只为河边洗象来。
洗澡完毕,开始上路,向京城进发。相传在盘龙江洗过澡,可保大象路途无病。清代中期,缅甸贡象行至此街中段劝学巷岔口处,忽然下跪,长久不起,模样虔诚与敬畏。人们认为大象是吉祥瑞兽,为纪念此事,在大象下跪之处用浅红、淡黑、灰白三种石头镶嵌成大象的头部形状,约三尺见方,宽额大耳,长鼻小眼,可爱至极。民间还有更神奇传说:若是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恰逢“小暑”节令,初升太阳光线斜射角度奇异,正好照在象眼,这“瑞兽”瞬间显得更有灵性,一对象眼忽闪忽闪眨动,甚是传神。老街名字由此而得。
一封民国情书,引出这些故事,谁是谁的谁?谁又和谁天长地久?这辈子真的好短,信中的“芬”和“瑜”,很可能说好了要过一辈子的,可惜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曾经。
再读情书,有了这般慨叹:珍惜眼下每一分钟,珍惜身边每一个人,珍惜还活着,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身边的情抓牢。千万别想着来生再续前缘,下辈子你不会遇见我,我也不会遇见你。百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什么爱恨情仇一笔勾销,什么荣华富贵都是浮云。
五、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档案解读
“云纺博物馆”曾赠予笔者一份1941年的信函档案影印件,全文如下:
迳(敬)启者,蔽校社会学系学生十余人,由李景汉,李树青先生率领,拟于五月廿四日星期六午后四时前来参观。籍聆 教益,届时敬希惠予指导为荷。
此致:
裕滇纱厂金厂长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印)
五月廿一日
这份信函档案为单位专用公文信笺,信笺天头印有朱红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用笺”字样,格式为红框竖排。档案文字为竖写楷体,蜡版油印。钤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印”方形朱红篆字印章,长、宽直径均为2厘米(见图1)。另外,查阅《万年历》得知,档案中所提“五月廿四日星期六”的年代为“1941年”,当天的农历为“四月廿九”。信函仅78个汉字,确道出那个烽火连年的联大往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北京、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联大荟集了著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师资充实,在昆办学8年,毕业学生约2000人。
国难当头,联大师生用一腔热血报效国家,为国分忧。正是爱国情怀的原动力,8年期间,他们对祖国文化与教育自信、坚守与坚持。教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呕心沥血,授业解惑传道,辛勤耕耘,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发奋学习,孜孜不倦,潜心求学,刻苦钻研,涌现出大批人才,成为国家栋梁。
联大校训:“刚毅坚卓”;校风:“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特殊年代的艰难环境中,师生以自由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气凛然的气节,完成了伟大壮举,一批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从这里走出,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代表了中国当时最高的学术和文化,承载了当时高等教育的全部希望和重担。
本档案中所提到的“社会学系”,是联大文科类重要的学科部门,研究对象包括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它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社会上所涉及的事情都是该系学习与研究范围,诸如社会运动与变迁、家庭、人口、心理、消费、经济、宗教……。当时,该系教授着重就让学生思考:这些社会事物为何出现?现状如何?起到什么作用?有何问题?
社会学系领军人物正是本档案中所提及的两位教授:李景汉和李树青。
李景汉(1895.1.12~1986.9.28),北京通县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主要从事社会田野调查调查与研究。1917年赴美留学,主修社会学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1926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主任、兼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35年~1944年,历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调查组主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李景汉为中国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做出了贡献,进行过大量社会调查,其中在河北定县所作调查,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社会学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的典范,是中国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实地调查。他任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同时,还兼任云南省政府社会处《昆明市志》顾问;《呈贡县志》主编。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著《中国农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教授兼调查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顾问等职务。
李树青,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辽宁凤城。1935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毕业。1940年,任教联大社会学系,还在经济系开设土地经济学课程。 1943年,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兼课。面对抗战时期社会变动的问题,撰写一系列学术论文,编入《蜕变中的中国社会》一书中。1945年,到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研究人口及土地利用问题。他用制度学派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与变迁,提出社会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他从社会学的传统、主题、方法等角度,认为该学科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应注重人与人的行为。1982年,他应邀回国探亲和讲学,在北京大学及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作了《人文社会学与行为科学》专题报告。
抗战时期,在战时非正常教学情形下,联大改变原来教学模式,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与探讨所学科目,教授认真传授研究方法,包括如何进行抽样问卷?如何从事田野调查?如何参加社会实践。
师生们把研究方向和角度直接面向社会,一竿子插到了市井、农村、医院、厂矿,甚至军队,进行实地教学,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耳闻目染,亲历实践,以此获取知识,同时也弥补了当时设备缺乏、资料不足的艰难状况。本档案就是一份社会实践商榷函,协商联大社会学系的学生前往“裕滇纱厂”,参观、调研及社会实践。
1937年,时任云南经委主任的缪云台主持建成“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纺织厂”,厂址在昆明南郊、环城公路外侧的凤翥村玉皇阁旁。纺织厂开工后,规模有限,产量不多,云南当局决定继续扩充纺织业。1938年8月,省经委、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方协商集资,设立“裕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址在先前纺织厂旁边。1939年6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同时派员赴上海,购买英国制造纺织机器设备。
1940年6月,裕滇纺织厂(亦称“裕滇纱厂”,以下简称“裕滇厂”)正式试车生产,厂长金龙章。裕滇厂主要生产粗纱,专供土法织布厂作为生产原料,产品迅速在市场畅销。该厂的开办,使得云南外汇流出减少,提高了滇省土法织布厂产品竞争力,工厂富裕电力还可供应耀龙电力公司,补充昆明电力,一举三得。裕滇厂是当时云南首屈一指的纺织企业,其生产确保了抗战军需,解决了民生需求。当时,昆明拥有的纺织纱锭位居西部地区第3位,占11%。
本档案中“裕滇纱厂金厂长”值得一提。金龙章(1903~2000),云南永仁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麻省理工电机工程专业深造,学成归国,任上海西门子公司电机工程师。
1935年,缪云台为筹建云南经委纺织厂,到上海购买纺织机械,他与金龙章相识,对这位滇籍技术人才大为赏识,多次登门拜访,力邀回滇,建设家乡。回滇后,金龙章历任裕滇厂厂长、云南纺织厂厂长、云南省政府委员,省参议员、耀龙电力公司总经理、云南人民企业公司副总经理。
这位高学历的“海归”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应用到工厂生产和运营,所以,裕滇厂的机器设备全是进口,我们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裕滇厂设备一流,相当先进,规模宏大,今人看来,亦啧啧称道。(见图2、3、4、5、6)
裕滇厂管理层的见解和格局让人眼睛一亮,整个企业达到当时的国际化标准:开创了云南的8小时工作制;工人有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障;开设工人补习学校,聘请西南联大老师教授算术、语文、历史;聘请云大外语教师教英文。女工极少识字的年代,这些可谓卓越创举。
金龙章与联大有着不解之缘,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迁来之时,作为清华校友,他有独特情怀,热心地给予帮助。当时,南开大学王赣愚教授先行一步,调往云南大学教学,同时也是联大的“先行官”,金龙章给予了大力帮助,尽心与有关部门联系,就用地、建校、建宿舍,安置家属等事宜做好安排,使得迁校准备工作如期就绪,联大顺利开课。
金龙章是清华大学昆明同学会会长,与联大诸多先生皆为知交。作为云南重要的企业,裕滇厂是联大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的之地,不仅有社会学系,机械系、化学系的学生都以该厂为实习基地。
更难得的是,1943年1月1日,云南留美预备班成立。缪云台任班主任,清华大学秘书长、西南联大总务长沈履,裕滇公司总经理金龙章担任副主任,云南经委纺织厂和裕滇厂拨付352万国币,购得17.5万美元,作为留学生的费用。1945年6月,金龙章护送着40名云南学生,由印度经加尔各答转孟买乘船, 两个月的辗转,8 月 2 日,到达美国纽约,分别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理海大学、密歇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学习,为云南培养了人才。
通过对这份档案的解读,我们有了深层次的认知: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学条件,蕴藏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保留着较完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联大的教授随时代进步,解剖自己,提高自己,发挥各自优势,开拓新的教学领域。社会学系不断地开出新课程,增添新内容,取得了20世纪40年代本学科的学术成就。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旺盛的学术活力,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也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二者相互推动与提高,开拓出新的教学领域,有了新的教学成果。
对于中华文化,联大师生进行了传承和发扬,面对艰难困苦,不屈不挠;面对侵略者,誓死抗争,用自己的心血创造出一项又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犹如傲然气节吹响提振民族精神的号角,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与精神遗产。国难当头,联大的师生不忘授学,不忘读书,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造就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资料:
云南省档案馆编:《档案中的西南联大》。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云南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辑:《云南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
(彩龙社区:戈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