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不锈钢门窗名片
文章目录:
1、鄱阳湖区迎战汛期反枯:27座水库无水可抽,湖面水退变“草原”2、方大九钢:守好疫情下员工“舌尖上的幸福”3、溪边小城卡尔斯库加
鄱阳湖区迎战汛期反枯:27座水库无水可抽,湖面水退变“草原”
“雨虽然小,有总比没有强。”王斯村村民刘荒朋没指望人工降雨能缓解稻田的干旱。按照往年经验,湖口地区9月初会有一场降雨,他期待着大雨的到来。
8月26日,鄱阳湖鞋山岛全部露出水面,鄱阳湖底龟裂,长满青草。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文丨新京报记者 聂辉
编辑丨袁国礼
校对丨陈荻雁
?本文5822字 阅读10分钟
成片的芝麻田里,有些发黄的叶子已经提前落下,株间更显稀疏。节节拔高的芝麻梭子,有些干瘪。另一边的棉花田里,用于抽水灌溉的水带,软软地搭垂在沟渠旁。
这是8月25日鄱阳湖边的江西省湖口县大垅乡花尖村村口。村民说,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长江、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长江出现“汛期反枯”。8月27日,长江湖口站水位仅9.15米,较多年同期平均值低7.18米。鄱阳湖水面收缩,较往年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气象卫星监测结果发现,鄱阳湖的湖水面积较6月已缩小四分之三。
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严重影响着江西省的生产生活。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消息,截至8月23日,旱情已导致江西240.3万人受灾。
旱情紧急,包括湖口在内的江西各地,通过水库调水、人工降雨和开挖机电井等手段,抢水抗旱,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IV级响应
8月25日,湖口县大垅乡花尖村,今年已经66岁的花尖村村民施东佑坐在自家院子里,身前是刚收割的玉米,还未来得及剥皮晾晒。施东佑撕开玉米皮,随手将玉米棒子分类。带玉米粒的玉米棒子抛到右边晾晒,没有玉米粒的玉米棒子丢到左边,准备晾干烧柴。
玉米棒子上稀稀拉拉的玉米粒,让施东佑有些无精打采,“正常年景,亩产一千斤,今年能有200斤就不错了。”
相较于玉米,施东佑更担心正逢生长关键期的水稻。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水稻的开花期只有五六天,也是用水最多的时候,稻田里要保证8厘米左右的水深。缺水会减少水稻的花量,还可能干枯死亡。“人可以一天不喝水,稻田里一天都不能断水。”
眼下,部分中稻刚刚进入开花期,细碎的稻花挂在稻穗上,等待着水分从田间输送到顶端。
但围在水塘周围的稻田里,只有一两厘米深的水。稍远的稻田则已经干涸,呈现一片刺眼的枯黄,水稻根部裂出一条条一两厘米宽的缝隙。田埂土壤干燥,踩过甚至会带起灰尘。
一位村民拉出二十多米长的电线,把抽水泵放入村外的水渠中,试图抽水灌溉稻田。但因积水太浅,抽水泵也抽不出水,只能暂时停用,停在水渠中等水来。
掰开已经弯曲的稻穗,施东佑说,开始低头的稻穗就进入了灌浆期,缺水将直接影响水稻的收成,稻田未能顺利灌浆,收割时就成了空有稻壳的秕谷。
村里几处地势稍高的坡地,黄豆已经提前枯黄,豆叶落满田埂,豆秧上只有少量干瘪的豆荚。已经进入采摘季的棉花,枝条稀疏,棉株上只有十几粒棉桃。
几个年纪稍大一些的村民,正在烈日下挑水浇灌坡地的庄稼。
“这样的大旱,在以前是会饿死人的。”施东佑记忆中,从未经历过七八月间的长期干旱。
8月25日,大垅乡村民施东佑晾晒玉米,玉米受干旱减产严重。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花尖村只是湖口县干旱的一个缩影。
湖口县双钟镇月亮村今年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和棉花,发展集体经济。然而受干旱影响,水稻受灾三成,棉花受灾85%以上。
舜德乡兰新村种植大户徐明细介绍,往年头茬再生稻亩产1200斤左右,今年收成只有八九百斤。大旱之下,尽力抽水保产二茬水稻。
随着连续的高温天气,湖口全县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据湖口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当地受灾人口34450人,受旱面积3588.23公顷,农作物受灾面积3537.84公顷。
九江市应急管理局监测分析研判组的分析报告显示,截至8月24日,九江市修水县、瑞昌市、九江城区、柴桑区、德安县、湖口县等地气象等级为特旱,其余所有县市均为重旱。
从8月25日9时起,湖口县启动抗旱IV级应急响应。立足防大旱、抗久旱,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8月25日,湖口县大垅乡坡地上的黄豆,已经枯黄落叶。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过半水库无水抽调
湖口县毗邻鄱阳湖,全县有50座水库,往年抗旱压力并不大。
7月上旬之前,汛期防汛更让当地人关注。按照要求,汛期到来前,所有水库要提前放水,保留蓄水空间防汛防洪。没想到的是,今年防汛工作刚结束,湖口县就进入抗旱工作。
据湖口县气象局台长孔祥胜介绍,自7月份以来,湖口县降水异常偏少并持续晴热高温。湖口县降水量只有82.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02.3毫米。无降水日数42天,连续无降水日19天。截至记者发稿日,8月份气象显示降雨量为零。
对照自1991年以来的记录数据,孔祥胜表示,湖口县还没有经历过这种天气。
据湖口县水利局的统计数据,截至8月26日,全县50座水库已有27座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无水可以抽调。全县9179座山塘,蓄水量不足四成。
8月23日以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湖口县大垅乡多个水库。花尖村附近的三个水库近乎全部干涸;陡壁水库在7月至9月的防汛限定水位为63.5米,目前水库内蓄水已经见底,水库边随处可见晒干的小鱼。跃进水库水位下降后,库底的水草和淤泥全部露出。
独山水库的蓄水,已经低于水位标杆的底部。附近村民称,“按标杆,现在水位应该算负的。”
早在6月底,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湖口县水利局要求各乡镇对各自所属小型水库加强蓄水管理,确保后汛期农业灌溉需要。湖口县两座中型水库加强蓄水管理,7月初增加蓄水近260万方。旱情显现后,两座中型水库成了下游乡镇灌溉的主要水源。
8月25日,湖口县独山水库水位已经低于标杆底部。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常年种植水稻的村民,对干旱更敏感。从7月中旬水稻开始开花,村民就陆续到村委会反应情况,请求村干部关注旱情,及早放水防旱。
8月25日,村民刘荒朋还到乡政府反应干旱情况,希望能引水到距水塘较远的稻田。村干部的手机相册中,还保留着村民转发的稻田图片,田间已经干涸,局部水稻开始干枯。
村民的焦虑不断汇集到村委会干部和相关部门。湖口县农业农村局与水利局沟通协调后,分时段、分片区对农作物种植地片进行放水抗旱。群众全员参与抗旱和田间管理,将能用能调的水源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作物生长期水源供应。
水库按照乡镇布局分批放水,尽可能满足每一个乡镇的粮食作物的灌溉。
湖口县农业农村办主任阳少羊告诉新京报记者,全县有3000多亩棉田和8000多亩水田,都急需灌溉水源。村内水塘有少量蓄水应急,但部分水塘被村民承包进行水产养殖,抽调水塘水源需要和承包村民协调,保证承包户的养殖,“先从水塘抽水灌溉。水库放水时,再给水塘补充水。”
阳少羊说,小型水库干涸后,县水利局又协调远距离中型水库放水,错峰保证每个村庄都能获得一天供水。对于地势较高的农田,农业农村办组织村民使用电机抽水灌溉。同时,组织各乡镇在有条件的地区打机电井,抽取地下水缓解旱情。
按照阳少羊的预测,至少需要水库放水两次,才能保证水稻不至于绝收。“丰收是不敢想了,肯定会减产。”
平均分配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因为每个村庄的人口和面积不同,蓄水量也不同。花尖村是附近较大的村庄,据花尖村村支部书记刘少凡介绍,村里会根据实际情况向水利部门申请,比其他小型村庄延长几个小时水库放水时间。
7月和8月下旬,花尖村获得了两次放水时间,每次放水,村干部组织村民到水渠上游巡视,村民通宵在草地和田间守着水渠,查看沿途是否有漏水点,尽量保证所有的水都流入稻田。
水库放水日,几乎成了村里的节日。每户村民都会来到田间,看着水流漫过自家的稻田。
8月19日,是又一次上游水库放水的日子,稻田用水得到了补充,水塘也灌满了水。刘少凡说,水库放水之前,水塘即将见底,一天都不能再等,他一直担心水塘干涸。
大垅乡距离水库较远的稻田已经干旱枯死,田里土地龟裂。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打井是往年的五倍
除了利用水库有组织地中远距离调水,湖口县水利局还指导各乡镇打深水机井,解决因旱情加重导致的部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目前,湖口县投入抗旱泵站20处,机动抗旱设备900台,打机电井49眼,调度机动运水车辆34辆。
黄成龙是一支打井队老板,在江西湖口县等地承接打机电井业务。今年七八月间,他组织的打井队已在湖口县打了200多口机井,仍有多个乡镇排队等着打井。
黄成龙说,今年打井的数量至少是往年的五倍。打机电井都有应急和地质部门的特批手续,以缓解农田灌溉的燃眉之急。
黄成龙发现,打井队的现有设备不足应付突增的业务,他又从外地临时租赁设备送到湖口县。
8月25日,来自山东临沂的打井工人使用机器钻井。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8月26日,打井队的四名工人在大垅乡花尖村口打机井作业。机器轰鸣,将泥水从地下抽出,下入不锈钢管构筑井壁,两天时间打出一口260米深的水井。
刘少凡出差两天回到村里,都是要先查看打井的进度和水塘的清淤情况。打好了机井,基本可以满足村里承包大户的棉田灌溉,也让刘少凡有了抗旱的底气,“至少有井了,可以应急”。
一口机井的抽水量有限,灌溉能力不足,刘少凡计划在村里不同方位再打三口机井。
另外,花尖村附近的水库多年未清淤,蓄水能力下降。“满足了防汛要求,就满足不了抗旱要求。满足抗旱要求,就超过了防汛要求。”刘少凡说,今年干旱强度大时间长,水库蓄水抗旱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浮现出来。
水塘和山塘干涸之后,附近几个水库的蓄水也很快用完了。水塘清淤能扩大水塘蓄水能力,在刘少凡看来,为未来的防汛和抗旱做好准备。
村委会的窗外,远处坡地上的水稻和棉花,在中午的阳光下闪着光。水库放水和打好的机井,虽然能满足大部门农田的灌溉,但在整体供水有限的情况下,坡地上的庄稼依然无水浇灌。“按现在的条件,只能先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刘少凡望着坡地上的农田,面露难色。
刘少凡低头自言自语,“下次水库放水前,要把所有水塘全放空。”重新装满水的池塘,似乎能让他和村民蓄满抗旱的信心。
8月26日,刘少凡(右)到机井地查看打井进度。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鄱阳湖的水面、滩涂和青草
鄱阳湖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每年4至9月为丰水期,10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在鄱阳湖湖口县水域更为明显。
鄱阳湖大桥横跨鄱阳湖水道,从大桥向北,3公里外是鄱阳湖入长江口。8月25日,湖口出现大面积滩涂,航道变得狭窄,但仍有货轮往来于长江和鄱阳湖间。
据湖口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鄱阳湖主航道在旱情之下尚能通航,但航运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湖区通江水体面积仅为525平方公里,约为常年的五分之一。
江西省湖口县水文监测大队大队长欧阳庆说,7月中旬后,鄱阳湖的水位每天都以1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湖边滩涂的推进,记录着湖水水位的下降。
8月26日,鄱阳湖大桥已经露出桥柱底部。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长江重点水域进入十年禁捕期,8月26日,鄱阳湖面看不到捕鱼的渔船。游轮驶过湖面,不时有鱼跳出水面,鳞光在阳光下一闪而逝。
鄱阳湖水位下降,也压缩了鱼群的生存空间。湖水退去留下的滩涂上,被困在浅水坑中的小鱼,成了白鹭群围猎的对象。
远处滩涂上的青草连成片,随着水位下降,日趋向湖面推进。水面、滩涂、青草,在鄱阳湖边形成三条颜色差异分明的色带。
鄱阳湖边的石钟山,因北宋苏轼考察闻名。山下多洞穴和石缝,水浪拍打石壁,山体发声如钟。随着鄱阳湖水位下降,石钟山露出山脚石洞,已难现石钟的响声。
鄱阳湖口南侧湖中的鞋山岛,是百余里湖面的唯一大岛,也是鄱阳湖中著名景点。据石钟山鞋山景区市场部经理杨帆介绍,往年8月,鄱阳湖处于丰水期,鞋山岛底部没于水下,游船可以直达岛上的大门。但今年由于干旱,鄱阳湖提前三个月进入枯水期,游船只能停在湖滩边。
湖中水面下降后,鞋山岛露出底部的溶洞,附着一些贝类。周围龟裂的地面上,荒草丛生,远望似一片青青草原。
岛东侧的滩涂地几乎完全露出,可以在鄱阳湖底驾车通过。杨帆说,以前,一般12月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与鞋山岛遥相呼应的鄱阳湖落星墩,往年也只有在枯水期时才会展露全貌。而今年,落星墩早在8月就已露出湖底。
8月26日,鄱阳湖水位下降,湖边露出大面积滩涂。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抢云”
8月26日,按照湖口县气象局的预测,湖口县短期降雨仍将偏少,旱情将进一步蔓延加剧。
截至当天,湖口县气象局已连续发布多个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按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干旱等级标准,橙色预警指“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为25~50年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根据规定,有关部门要根据预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优先经济作物灌溉用水。
同时,气象部门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孔祥胜告诉新京报记者,自7月份以来,湖口县气象局已开展20多次人工降雨作业,每次产生小雨到中雨量级。
8月26日,在湖口县气象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气象工作人员盯着卫星云图变化,寻找湖口县上空具备人工降雨条件的云团。
8月26日,湖口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监测卫星云图。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孔祥胜解释说,操作员要24小时监测卫星云图,呈现红色的云团有可能实现人工降雨。
但云团积聚和消散的速度快,运行路径也会随时变化,人工降雨机会稍纵即逝。气象局人工降雨作业车和作业员保持待命状态,在湖口县上方形成云团后,操作员会赶往发射点作业,追着云团四处奔波。
当天下午3点半,卫星云图监测显示,湖口附近空域并无大块云团,距离最近的云团也在湖北黄石地区。
由于云团路径变化,相邻区域气象部门还会出现“抢云”。湖口县气象局工作人员说,由于多个地区同时出现干旱,降水更显珍贵,各地方气象局工作人员都希望把握人工降雨机会,实现本地区的降雨。“看着云团走过来,过一会儿就消失了,这就是被半道劫走了。”
下午5点左右,湖口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员戴泽武和同事赶到湖口县南北港附近站点待命,等待作业条件。
皮卡车上装载有增雨防雹火箭弹发射架,4枚七十厘米长的火箭弹,依次填入碗口粗的发射轨道。发射器通过信号线连接发射平台,延伸到50米外,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8月26日,湖口县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员戴泽武演示人工降雨操作流程。新京报记者 聂辉 摄
南北港附近的多云天气逐渐变化,云团在空中聚集成墨色积雨云。
火箭弹发射高度一般在七八千米高,发射前气象部门必须向军区空管部门申请报备。孔祥胜介绍说,进入人工降雨作业窗口期后,气象局通过电话专线联系空管部门,报备发射地点坐标及影响范围。空管部门确定附近空域安全后,回电批准发射。
“从空管部门到气象局,到人工降雨作业员,保持通信畅通,直到完成发射,上传全部发射信息。”孔祥胜说,多个地区同时进行人工降雨,时常出现电话占线。等待批准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接到同意发射的指令后,戴泽武和同事按下发射键,四枚火箭弹依次激发斜插入云层。湖口县周边迎来半个小时的小雨,湿润了县城街道。
“雨虽然小,有总比没有强。”王斯村村民刘荒朋没指望人工降雨能缓解稻田的干旱。按照往年经验,湖口地区9月初会有一场降雨,他期待着大雨的到来。
方大九钢:守好疫情下员工“舌尖上的幸福”
人民网-江西频道
“疫情期间,很多餐饮店都没有开门,但来到公司食堂,总能吃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
“食堂定期展开消毒,连周边的排水沟都会全方位消杀,感觉特别安心。”
“食堂在一些小细节上处理得特别好,比如餐桌上安装了安全帽挂钩,设置了公用纸巾盒。尤其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好,公司食堂开放了堂食,又能坐下来安心享用美食,真是特别开心。”
……
提起方大九钢食堂,企业员工赞誉不绝于耳。这些发自员工内心的赞美是对企业食堂实施管理变革、坚持精细管理、用心守护员工“舌尖上的幸福”最好褒奖。
监菜得心安,阳光食堂有保障
食品安全是每位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后厨在做什么?饭菜如何
烹制?作业人员卫生不卫生……”诸如这样的疑问,方大九钢员工在就餐大厅的一块电子屏上都能找到答案。
每天上午10点左右,透过食堂大厅的电子屏,可以看到食堂厨房里正一派忙碌,切菜声、翻炒声,奏响了一首欢快的交响曲。大厨师挥动着铁锹般大小的锅铲卖力翻炒,菜香渐渐四溢开来。小炒鸡、卤鸭腿、洋葱炒蛋、红烧冬瓜……热气腾腾的米饭、新鲜清甜的丝瓜蛋汤、可供自由选择的小菜,精心准备的丰盛午餐令人垂涎欲滴。
2018年以来,方大九钢推出“明厨亮灶”,为一食堂配备了一套监控系统,将后厨内部实时情况进行直播,实现内外结合、全方位监管,进一步打造“阳光、透明食堂”。负责食堂管理的后勤服务科科长汪正彬表示,“明厨亮灶”进一步促进了食堂的服务改革。以往的食堂后厨是“谢绝参观”,员工只能透过隔断式玻璃了解到菜肴的制作情况,如今通过大厅内的显示屏,厨工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实现完全透明公开。滚动电子屏除了循环播放当日菜谱外,还会播放制作者的名字,无形中也提高了制作人员的责任感,既促使食堂工作人员主动规范操作,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可视、可感、可知的饭菜制作过程,也让全体员工吃得更放心。因为卫生清洁、质量可靠,企业食堂还荣获了湖口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A级”单位,这也是湖口县唯一一家被评为食品安全A级的食堂。
尤其是疫情期间,方大九钢食堂全面升级安全管理,安排人员定期、及时对用餐大厅、操作间、食堂周围地沟细致消毒,让企业员工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心。“以前三个食堂操作间每天消毒一次,周围地沟每星期消毒一次,特殊时期三个食堂每天消毒两次,周围地沟每天消毒一次,这样更加安全,也让所有员工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该公司后勤管理科周伟军介绍。
巧搭暖人心,菜品繁多有特色
“我今天中午想吃基尾虾”“这个红烧鲫鱼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包菜炒粉丝,我的最爱”……每天一到用餐点,该公司食堂内总是热闹非凡,每个打菜窗口前有序地排着队伍,就餐员工一边看着电子
屏上显示的菜品名称,一边讨论着自己爱吃的菜肴,对美食的期待和满足溢于言表。
为满足广大员工的用餐需求,企业不断强化创新,推出“小碗菜”等特色餐品。“小碗菜”价格不贵、料却很足,深受员工喜爱。一个不锈钢的小碗中可装十几只基围虾、一整条鲫鱼……而且所有菜品都是当天烹饪、当天供应,绝不过夜。疫情期间,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企业仍然保留了小碗菜。经过食堂师傅的精心烹饪,厨工细心地将美味可口的菜肴装入小碗中并精心做好保温措施,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员工都可以吃上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实惠的价格、美味的菜品,使得小碗菜总是供不应求,而每一位吃过小碗菜的员工都不禁举起大拇指点赞。
除了小碗菜,免费汤也是公司食堂一大特色。方大九钢食堂根据季节变化提供当季汤品,在炎热夏天有清热解暑的银耳莲子羹、绿豆汤、冰凉水;在寒冷冬天有萝卜排骨汤、金针猪肝汤等等,最主要的这些汤都是免费的,可无限续碗。“虽然是免费汤,但不管是口味上还是营养上,我们都绝不含糊,每一碗都用料十足。”食堂徐班长一脸认真地说,“员工在生产一线坚守奋战,我们就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生产经营助力。”
闻声知民心,关爱不断有温度
“来来来,你往这边来。”这天,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小肖走进公司食堂,正在食堂巡查的工作人员就迎了上来,将她引到了孕妇窗口,打餐人员则为小肖满满地打了一碗排骨萝卜汤,这个温暖的举动让小肖充满了感动。
由于食堂饭菜口味可口、健康卫生,每天中午还提供免费中餐,在人群中,行动不便的孕妇们难免多了几分担心,害怕人多会磕碰到腹中的小宝宝。面对孕妇员工的担忧,企业食堂体贴地开设孕妇窗口,并特别制作符合孕妇口味的菜品和营养汤,胡萝卜玉米排骨汤、山药排骨汤、猪肚汤等既营养又美味。疫情
期间,为减少用餐现场人员聚集,该公司采取限流和分时段用餐方式,但对怀孕女职工的关爱没有减少,工作人员积极协助女职工打餐,让孕期女职工能第一时间吃上可口的饭菜。食堂这一贴心举动让孕期女职工吃上了干净又营养的饭菜,不仅喂饱了妈妈们的胃,更温暖了妈妈们的心。
为了解员工对食堂服务的看法,该公司每个月都开展食堂满意度调查,通过向前来就餐的员工发放调度问卷、开展网络调研等方式,征集员工对食堂的建议、意见,有针对性地作出改善。一次,一位员工无意中抱怨冬天洗碗没有热水,食堂了解到后第一时间在洗碗池处新增了热水管,解决了员工冬天洗碗的难题。除此之外,食堂人员还积极改进服务,延长供餐时间,为员工提供宵夜,让四班三倒的员工在深夜也能吃上一顿“暖心饭”,并相继推出员工代表参与菜品原材料验收、员工代表进食堂检查等举措,进一步强化细节管理,从源头上严把饭菜质量关,让全体员工吃得健康、吃得可口,吃得安全。
从供给什么就吃什么,到根据员工的实际制订食谱、改进服务,方大九钢食堂实现了员工健康率和满意率双达标,成为了有保障、有特色、有温度的优质食堂,这样的转变让食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更让员工吃出了舌尖上满满的幸福。(
张英、晏学英)
溪边小城卡尔斯库加
在瑞典中部偏南地区,山地的皱褶里分布着众多小城镇。这些城镇人口少的才几千,多的也只有数万,要么建在一条河的入湖口,要么建在一个大湖湾的开阔地上,都是为了水运方便。这一地区多山、多河、多湖。河不宽,但落差大,一路水流湍急,入湖方平息。这样的河也许称为“溪”更合适。
历史倒回400年,一些住在湖口溪边的人开始上山采矿。他们将铁矿通过溪流运到湖边,在那儿架高炉,用木炭炼铁、炼钢,然后用水磨带动铁锤打铁。如此,百炼成钢,河口湖边历练出一批百年老店,都以自家出产优质钢品著称。瑞典的模具钢、不锈钢、枪炮钢等等,若往回追溯,都与溪边湖口的小城镇有关联。
卡尔斯库加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溪边小城。这个居民不足3万的小城,因唯一存世的诺贝尔故居为众人所知,每年吸引大批游客。诺贝尔生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从斯德哥尔摩到卡尔斯库加,即使现在开车走高速也需两个多小时,100多年前乘马车来这里实不容易。诺贝尔从首都奔赴卡尔斯库加,还置地购屋、大兴土木,正是被这里出产的好钢所吸引。1894年,诺贝尔以130万瑞典克朗的价格买下当地的博福斯钢铁公司,该公司因出产适合做枪管的好钢而出名。诺贝尔将制造枪管钢的技术与制作炸药的技术相结合,使博福斯至今在全球军需市场占据一定地位。
应一位亦师亦友的瑞典同好安德森之约,我前不久到访卡尔斯库加。安德森在卡尔斯库加出生,父亲曾在博福斯公司市场部担任要职,母亲至今仍在那里生活。安德森是一名牙科医生,上世纪80年代初,他醉心于用机器来定制牙冠。历经10年努力,安德森通过与博福斯公司合作,终得如愿。
在帮助支持安德森之前,博福斯公司就已经与牙科结缘。他们第一次接触牙科是遇上从哥德堡找上门来的“种植牙之父”白年茂教授,至今双方合作生产的牙科种植体仍在世界各地使用。1952年,白年茂发现钛金属植入人体后能与骨组织结合到一起,从此设想用钛做各种各样的牙科种植钉,但苦于找不到能加工钛金属的企业。后来,经邻居朋友介绍到卡尔斯库加,与博福斯合作建立了全球第一家生产钛质种植牙的工厂,后来不断壮大,种植牙成了小城卡尔斯库加的新名片。
2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卡尔斯库加,就直奔种植牙工厂,其后每每到访都是来去匆匆。这次到访,我们筹划了半年之久,安德森还给我引见了一位朋友,也是他父亲曾经的同事达尔伯格。
达尔伯格80多岁了,已经退休20多年,腰板笔挺,仍钟情于创新创业。“看样子我是永远不能退休了。”刚一见面,老先生打趣道。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达尔伯格一直致力于机电一体化研究直至退休,是40毫米高射炮自动控制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在一幢挂着诺贝尔科技园招牌的百年老楼内,他与我们分享了自己退休后的创业经历。1999年,达尔伯格利用冲击能高速成形和剪裁金属,集成了一套系统,开办了好几个上市企业。之后,他又痴迷于清洁能源——氢能,从产氢、储氢、加氢到造氢燃料电池,满世界寻找知音,寻找技术突破的蛛丝马迹,思考系统集成的办法。
“不要相信巧合。没有巧合,所有产生火花的偶然接触,都是为有准备的头脑安排的,就像咱们今天的会面”“没准备的头脑遇不上新生事物”“全心投入,朝思暮想的事早晚都会呈现”……听到一个八旬老人谈“朝思暮想”,我心生感动,联想卡尔斯库加小城里百年老店的发展,大概悟出了一条道理——执着于内心热爱的事业并坚持践行。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9日 07 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