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普洱茶都 康乐思茅】走进普洱绿谷 寻觅仲夏之梦2、决战云岭山水间——云南“战贫”影像志3、三道茶香带旺云南园人气 普洱茶、鲜花饼款待来客

【普洱茶都 康乐思茅】走进普洱绿谷 寻觅仲夏之梦

普洱绿谷位于普洱市的北部湿地公园之中,微风徐徐,来到绿意包裹着的普洱绿谷,耳中传来久违的蝉鸣蛙叫,是人与自然作伴的感觉。

绿谷酒店紧邻的兰园内,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普洱特有的64种珍贵兰花及兰科植物。在这个花园中,还有普洱九县一区的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走进普洱绿谷,仿佛也能窥见普洱的生物多样性之美。

普洱绿谷既是城市里的绿洲,也是一扇打开当地文化的大门。

夏天的晚风轻轻吹动窗帘,暮色四合,晚霞晕染在天空尽头。躺在普洱绿谷的榻上打个盹,如同做了一个绿色的仲夏夜之梦。

绿谷酒店建筑的前身是云南咖啡交易中心的专家楼,酒店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酒店外立面改为咖啡色系,用白色全面调和,使酒店完美地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大隐隐于普洱市内。

普洱绿谷,仲夏夜之梦

推开酒店传统的铜质把手,走进酒店内部,淡淡的牛油果绿与白色交织的酒店内部氛围,立刻让人感受到清凉之意。

普洱绿谷共有25间房,每一间客房都带有独立阳台,保证了私密的观景休憩空间,一年四季皆可在阳台上纳凉、赏景。所有房间分为两个朝向,分别面向酒店花园或北部湿地公园。

每个房间内都拥有具备独立的榻、木质家具、精致的手工铜面盆。房间的床上摆放着手工蒲扇,微微挥动便凉风习习。

房间里有几件贴心小物:茶几上的烧水壶,可以控制温度,也具备手冲壶的功能,方便客人泡茶、手冲咖啡。来自丹麦的B&O移动蓝牙音箱,奏响美妙的音乐;当手机电量不足时,只需将手机放置于音箱上,即可自动充电。

拉开纱窗,清新的空气涌入房间。拉上富有质感的铝合金门窗,房外的声音立即被阻隔在外。客房使用了施耐德智能系统,临睡前一键关闭房间内所有灯光,安然入眠。

美好的度假体验

普洱绿谷把度假的氛围拉满,泳池、茶室、餐厅和花园皆是客人们最爱的酒店公共空间。

普洱的年均气温始终维持在16-27℃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酒店的恒温泳池则维持着27度的标准温度,晨昏时畅游一会,身心舒畅。此外,泳池边也是大家最爱的地点,闲聊、发呆、用餐,大家都喜欢围在这里。

早上在餐车边,点一份具有当地特色的花生米干,在花生底料里再加上普洱当地特色的香料,香气扑鼻,开启美好的一天。

普洱绿谷能吃到独具当地特色的甜品和小吃,拥有浓郁咖啡香味的咖啡芝士蛋糕,清爽可口的牛油果冰淇淋。

全天可点的小食拼盘里甚至还有柠檬洋芋、豆腐肠、舂鸡脚……住店的客人还能免费享用精致的泳池边下午茶。

来到普洱,怎么能少得了咖啡?酒水单上香茅青柠美式、百香凤梨美式、椰青美式、椰云拿铁等创意咖啡任你挑选。

Coffee or Tea?咖啡和茶,两种位列世界TOP2的饮品,在普洱这片神奇土地上巧妙地并存着。在花园里普洱绿谷还悉心打造了一间木质茶室,泡上一杯老茶,头顶的木质风扇嗡嗡转动着,体验普洱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悠久历史。

试想一下,白色的桌布搭配着素雅的野花,泳池的涟漪投射在窗边,望向窗外,绿意蔓延。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普洱特色美食,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

走进普洱绿谷,寻觅仲夏之梦……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 王梅 普洱绿谷酒店 综合收集整理(文/图)

编辑:鲁海杨

监审:王 梅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simaotv1234@126.com

决战云岭山水间——云南“战贫”影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集结力量,聚合资源,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历经多年鏖战,云南省基本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硬任务,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新华网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云岭大地“战贫”的瞬间,2020年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一起通过影像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图为航拍视角下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村,宽敞的街道、整洁的民居,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与世隔绝的“贫困孤岛”(2019年11月8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摄 念新洪/文)

脱贫攻坚战中,云南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2015年以来,已累计选派近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19.47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田村“F4”,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年轻力量。文山州广南县是全省9个尚未脱贫摘帽的县(市)之一,而大田村又是广南县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文山州税务局的4个80后小伙来到大田村,担当起驻村扶贫任务。一年多来,4个年轻人从一开始被质疑“毛头小子来走个过场”,到获得了村民们普遍的信任和认可,在扶贫一线书写了别样的青春华章。图为大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左起分别为谭敏、王俊伟、赵丹、郑明富。(2020年7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曲靖市富源县戛拉村驻村第一书记计永波,是一名军转青年,他总是一身迷彩服,胸前别着党徽,身背水壶、挎包,进出农家院落、奔走田间地头。图为计永波在帮助贫困群众做农活(2019年7月18日摄)。(新华网 罗春明 摄)

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是国家税务总局怒江州税务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怒江州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带领当地村民种植仿野生天麻,经过无数次艰难的探索,终于将天麻种植培育成亚谷村第一个开花结果的扶贫产业。图为怒江州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在天麻种植基地查看天麻长势(2020年5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董文渊是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他把20多年来的筇竹研究成果无偿传授给昭通市大关县群众,目前大关县筇竹种植总面积达35.55万亩,带动15.9万余人增收,其中3.6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图为董文渊团队在大关县筇竹种植基地做研究(2018年9月1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普洱市和临沧市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2016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扶贫项目。图为华能集团实施的“直过民族”示范村建设项目——普洱市澜沧县马鞍山村民小组新貌,无人机视角下,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2020年6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20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截至4月,全省共有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挪穷窝”“斩穷根”,创造了历史奇迹。怒江州福贡县阿地马底“搬迁记”,就是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个缩影。“阿地马底”为傈僳语,意为“没有一块平地的地方”,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组62户人家一起下山,搬进了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拼版照片:上图为阿地马底村民余友邓一家在旧房前合影,下图为余友邓与妻子在搬迁点内合影(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李德东的老家在昭通市鲁甸县新乐村,那里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困难重重。2019年底,李德东一家搬入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并承包大棚发展香菇种植,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图为李德东正在采摘香菇(摄于2020年1月1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在曲靖市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木城社区,搬迁群众“楼上住人楼下打工”,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图为木城社区居民在扶贫车间分拣豌豆尖(摄于2020年1月1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培育和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声势浩荡的脱贫攻坚战中,楚雄州大力发展彝绣,推进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国际化,彝绣产值从2013年的0.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近2亿元,成为壮大脱贫产业的重要力量。图为楚雄州永仁县的一名绣娘正在刺绣(2019年2月20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献九当村的方新明家,在独龙江两岸的密林中种植了100多亩草果,每年少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近年来,独龙江乡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种植产业,带动独龙族群众脱贫增收,闯出了一条生态脱贫之路。图为方新明正在采收草果(2019年11月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叫美乐的村子,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怡人,但却因为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等,一度成为全县最贫困的村子之一,“美而不乐”。2009年,美乐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核桃,并逐步培育起了林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25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15%,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乐村”。图为美乐村村民李胜林在将核桃去壳(2020年4月24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玉龙雪山北麓、金沙江干热河谷,有一个种满油橄榄的坝子——大具乡。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作为“舶来品”的油橄榄在这里落地生根,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成为当地重要的生态脱贫产业,绿了荒地,也富了村民。图为几位村民前往油橄榄基地干活(2020年4月26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曲靖市富源县90后小伙肖锐,家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于2016年返回家乡,进入富源工业园区务工,现在是一名领班,每月有5000多块的工资,还能陪伴家人。富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冶金(绿色水电铝为重点)、先进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图为肖锐在车间工作(2020年3月2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是云南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曾经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长期以来靠毁林开荒艰难度日。近年来,当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或生态保护人员,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让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业、脱贫增收。图为航拍视角下,一名护林员正在通过独龙江上的独木桥(2019年11月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近年来,迪庆州建立健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妥善处理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每年从旅游产业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补偿周边社区,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图为航拍普达措国家公园(2020年8月2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法。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整族帮扶启动以来,有序构建了从学前到初中的教育体系。如今,全乡6个村委会教学点实现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图为独龙江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做课间操(2019年11月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张桂梅是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她没有家庭、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却用大爱与担当,一次次地创造“奇迹”——2008年,她排除万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建起一所专供贫困家庭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12年来,她呕心沥血,帮助1800多名山村女孩圆了大学梦。图为张桂梅拿着小喇叭督促学生们上课(2019年10月16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农加贵是落松地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这里唯一的一名老师。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大山深处的落松地村,曾经是人们避而远之的“麻风村”,自1986年独闯“大山禁区”以来,农加贵一师一校坚守了34年,将110名学生送出了大山。图为农加贵正在给落松地小学的7名学生上课(2020年7月24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两不愁三保障”,其中一个“保障”就是基本医疗,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累计减少因病致贫22.51万户、89.08万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参与健康扶贫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单腿村医”李红奎是特殊而又平凡的一员。李红奎是大理州弥渡县青丰村的一名家庭签约医生,虽然右腿残疾,但他常年坚持走村串户,为30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重度精神障碍等慢病大病患者提供服务,作为参与健康扶贫的一份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患者服务好,不要让他们因病致贫(2020年9月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战中,云岭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战贫斗士”“致富能人”,他们拒绝“等靠要”,带领乡亲们一起,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的“90后”农家姑娘侯佑林,就是其中一个。侯佑林曾经在昆明、义乌等地务工,2015年返乡创业,主营刺绣和手工艺品代加工,目前共开设有21个扶贫车间,带领当地3000多名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每月增收一百多万元。图为侯佑林(左二)在指导村民制作手工艺品(2020年3月25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18年,从昆明返回家乡丽江华坪创业的高玉楼、王娇尝试拍摄短视频,并以“乡野丽江 娇子”的用户名在各平台发布,通过两年多的用心经营,成了拥有上百万粉丝的“网红”。两人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销售农特产品,曾创造过单条视频带来9万元销售额的纪录,不仅发展起了自己的小事业,还带动了周边几十户农民脱贫增收(2019年10月17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大理州弥渡县栗子园村村民毕怀忠,虽然肢体残疾,但不服输的他艰苦创业多年,硬生生用一条腿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现经营着一个集养殖和种植为一体的农庄,土鸡养殖规模近3000只,果园面积30多亩。毕怀中还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毕怀忠先后被表彰为“云南省光荣脱贫户”“大理州光荣脱贫户”。他说:“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要小康,治不了穷、拔不了根,人穷但不能志短,自力更生方能脱贫致富!”图为毕怀中在喂鸡(2020年9月3日摄)。(新华网 罗春明 摄)

三道茶香带旺云南园人气 普洱茶、鲜花饼款待来客

5月3日,云南园,“七彩云南”大门。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34个省份齐聚中华园艺展示区,计算机生成模型成就上海园新尝试,广东园用粤剧小调“先声夺人”

昨天,五一小长假进入最后一天。记者探访发现,作为室外展园,中华园艺展示区不仅各具特色,也不断给参观游客带去乐趣与启发。云南园的白族姑娘陈晶还告诉记者,从目前游客的反馈来看,在北京世园会的完美亮相,能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据了解,北京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占地25公顷,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均在其中设置了展园。探访一圈儿后,记者发现,云南园民族氛围浓重,上海园科技感最强、广东园“先声夺人”韵味最足。其中云南园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人气“最火”的园子。

云南园

普洱茶、鲜花饼款待八方来客

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中,云南园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位于中华园艺展示区的中部,远远就能看见鎏金装饰的傣族风格门楼,两侧“吉象”迎客,民族风格浓郁。

穿过门廊,踩着彩色拼花路面,“七彩云南”展现在眼前。云南园内热闹许多,色彩艳丽的鲜花被设计组织成不同景致,独特的地区民族特色和现场泡制的普洱茶、鲜花饼等内容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一时间,云南园成为展示区中最火的“园子”。

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仅孕育了各色各品类的鲜花,也使得昆明成为我国第一个举办世园会的城市。白族姑娘陈晶介绍,云南此次带来了164种当地乡土植物,涵盖云南“八大名花”所有科属,包括18种乔木、27种灌木、13种水生植物和106种地被植物,其中36种地被植物为云南特有稀有品种。此外,348类野生植物种质也充分展示了云南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多样性。

此外,云南园还将云南的自然地貌“搬”进了北京世园会。吉象迎宾、雀舞广场、茶语清心等十二道特色景观,展现了云贵高原独特的自然风貌。

“这是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表现了人的一生,先苦后甜”,在云南园现场,一位白族的泡茶姑娘正向围坐的游客介绍茶的讲究。第一道茶是苦茶,只有茶叶;第二道茶是甜茶,茶水里加了红糖、桂皮和乳扇;第三道茶叫回味茶,加了炒米花、花椒、蜂蜜,还有核桃仁。“人生到尽头,回味起来都是酸甜苦辣,就是第三道茶的意思。”泡茶姑娘说,自己已经记不清泡了多少杯茶,这一次世园会云南园来了30多人,分别来自云南当地十几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里你会体会到一个美丽好客的彩云之滇”。

4月30日,上海园园内的景观步道。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上海园

“云中上海”大秀科技范儿

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祥云”的意象;在互联网文化中,云空间、云数据等又给云赋予了科技色彩。世园会中华园艺展区中,以“云”为主要设计灵感的上海园正暗合了这两层意思。

上海园呈现了区别于传统的现代参数化设计风格。据了解,上海园的“云”主题被分为云阶、云影、云裳、云岗、云巢、云坞六部分。一改常规展园的平面游赏方式,设置了地面、空中云桥和云涧堑道3个不同的参观高度。

入口处云阶中央摆放了大片红色和樱桃粉色的何氏凤仙,勾勒出中国传统云纹图案。登上八级云阶向内深入,人工湖里倒映着四周景色。

上海园的核心建筑——“云巢”,金属质感表面,镂空的蜂巢状设计颇有科技感,远看如同一朵银色的“蒲公英”。进入云巢,游览路线开始向下,站在云巢最低处抬头仰望,9个锦绣花团“悬浮”在空中,十几根竹子破“巢”而出,直指蓝天。云巢一侧设置了一面瀑布墙,闵行、浦东、青浦、宝山、徐汇等上海各区的金属名牌镶嵌其上。

据了解,云巢建筑表面由铝镁合金制成,构件疏密叠加,从不同视角望去,有如天上流云一般的变幻效果。云巢采用参数化设计,由计算机生成模型完成,区别于传统平面作图的方式,是景观园林上的创新尝试。

同时,整个建筑采用了装配式工艺,每个零件和每个结构弧度都不一样,每一个构件都需要通过GPS精准定位。十几万个零件全部在上海定制加工,然后再运送到世园会现场,工人根据产品编号,像搭积木一样,把云巢“搭”了出来,前后共历时三个月左右。

4月30日,广东园园内的潮州金漆木雕。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广东园

粤剧小调穿墙过 岭南园林韵味足

一脚踏进中华园艺展示区,还来不及细看,就有粤剧小调穿墙而过,飘进耳朵里。

循声探去,“先声夺人”的广东园终于露出全貌。广东园正门的设计采用岭南传统建筑形式,匾额上书“南粤园”,门口设置一小型广场,广场中央地面是蝠纹地雕铺装,寓意“开门纳福”,屋脊上的灰塑装饰也是广东本土工艺。大门别具特色,一共由三道门组成,其中第二道门,叫趟栊门,形似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圆木。所谓“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横向开合,兼有隐私、安全、通风和采光等作用,展现了广州西关老城区特色传统的生活风貌。

跨过趟栊门,南粤园内部还原了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三大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风貌。主体建筑丝香阁由镬耳山墙、灰塑屋脊、彩色琉璃窗等岭南地区传统建筑元素打造,辅以潮州金漆木雕屏风和新会葵艺制成的烙画扇作装饰,粤剧小调和鸟鸣声交替入耳,仿若置身岭南。

据介绍,这片占据整个南粤园近一半面积的水域颇具科技色彩,是人工构建的接近自然的清水型生态系统,对有益微生物、有益微藻、有益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和水生动物进行合理配比,其自净化能力甚至高于天然清水系统。

为突出岭南的花木特色,园区的植物设计被分为四个主题区块。主入口处的地花,水岸周边的鹤望兰、美丽针葵、大红花,水体中央停靠的满载鲜花的小船,都透露出独特的岭南韵味。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铝合金门窗品牌

门窗品牌

高端隔热门窗

断桥铝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