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4K之一:KYC-国际上知名的企业资信调查公司
文:大马
总论:
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为经营决策服务。所以对于企业自身来讲,要想作好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管理,涉及两个要素:1,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2,基于有效信息的风险判断及风险解决方案。今天,我们主要围绕第一个要素进行详细探讨。
(一)KYC经典理论:“5C”理论
获取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的过程就是KYC(Know Your Customers),它以5C理论为基础,考虑交易对手的多个方面因素。
首先,5C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用于评估国家信用风险。后来发展为评估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方法论,它已经有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5C理论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1. Character:交易对手的品格与信誉。
这反映管理层与股东的诚信度,是评估信用风险的基本因素。高品格企业默认风险通常较低。
2. Capacity:交易对手的获利与偿债能力。
这反映现金流能否覆盖偿债需求,是判断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主要考虑收入增长、连续性和利润。
3. Capital:交易对手的资本实力。
这反映抵御资产减值与损失能力,是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资本雄厚的企业,违约风险通常较低。主要考虑资本规模和结构。
4. Collateral:交易对手的担保物。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用不足,降低损失可能。主要考虑担保物的流动性、价格变化和权利限制。
5. Condition:外部经济环境与行业状况。
这反映宏观环境与行业对交易对手经营的影响,也是评估信用风险的要素。经济下滑和行业衰退会增加信用风险。
所以,5C理论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考虑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为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权衡的判断依据。这有助于企业作出更加准确合理的交易决定,控制经营风险,达到KYC的目的。
在笔者看来,交易对手的管理质量、战略方向、行业地位等所有KYC信息都可以纳入5C的广义范畴。
(二)KYC黄金法则:Try Best
既然是信息,就必然存在“评估主体”了解“评估客体”的信息差。在KYC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由于信息差导致的风险判断偏差,有一个指导实践的黄金法则叫“try best”。具体做法:
1. 拓展信息渠道,增强信息获取能力,尽可能减少信息差。
2. 提高信息分析理解能力,减少信息解释差异,作出更加准确判断。
3. 加快信息更新频率,缩短信息滞后差异,提高判断的实时性。
4. 在信息和判断不足的情况下,作出审慎决定,采取更为保守和灵活的策略。主体应在充分认识自身差异与限制的基础上,采取积极和灵活策略应对之,这也是高质量决策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
(三)KYC信息渠道:多样化的同时,把握成本与收益
当企业面对的交易对手来自多个不同行业,如何最大限度保障KYC的质量,那么就会涉及到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有哪些,以及获取的成本问题。对于不同行业的交易对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取信息:
1. 公开信息渠道:
如企业官网、财报、信用报告、媒体报道等。这些渠道信息较为公开与便捷,成本较低,但信息有限。
2. 专业信息服务机构:
如信用调查公司可以提供个性化报告,但成本较高。这需要权衡交易对手与交易规模对成本的容忍度。
3. 行业研究报告:
通过购买针对交易对手所在行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研究报告,可以较低成本获取较为专业全面的行业信息,为个别企业KYC提供行业环境参考。
4. 实地调研:
针对关键的重要交易对手,企业可以进行实地走访与调研,以获取更加直接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但成本也最高。这主要适用于较大规模且长期重要的交易关系。
5. 交易对手填报的调查问卷:
让交易对手自行提供相关信息,但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需要进一步验证。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获取不同行业交易对手信息的渠道与成本是多样的。这需要企业根据交易对手的重要性、交易规模与自身获取成本的容忍度进行权衡选择。
一般而言,成本较低的公开信息和行业报告更适用于日常KYC,专业报告与实地调研更适用于关键重要交易对手的KYC。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企业都应坚持“尽力而为”的原则,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以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不同交易对手的KYC,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基础。只有在不断积累经验与提高的过程中,企业才能建立更加科学全面与高效的KYC体系,不断精进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这需要保持积极与开放的学习态度,以不断改进与提高。
启信宝、天眼查、企查查等企业信息数据库,这也是我们获取企业数据的重要渠道之一。
这些数据库通过从各个政府部门获取企业登记信息与工商信息,建立起较为全面与权威的企业基本信息库。我们可以在这些数据库中查询到企业的基本注册信息、股权结构、财务报表数据、对外投资信息等。这为我们了解企业的基本面与运营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相比行业数据,企业数据库可以提供更加直接与全面的数据参考。
但同时,企业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可能出现注册资料不更新、财报信息滞后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企业信息数据库时,需要注意:
1. 选择权威与专业的数据库,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数据库信息更加准确全面。
2. 注意企业信息的更新频率,关注企业近期的年报与财报数据变化,以获取最新的企业运营状况。
3. 综合对比多个数据库的信息,对关键数据差异较大的情况进行核查,以提高准确性。
4. 结合行业与市场知识进行判断,理解企业数据背后的运营逻辑,避免单纯受数据影响。
5. 对关键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使用数据库数据作为参考,但不完全依赖于此,形成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
(四)KYC动态管理:重点对象清单化
风险信息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对于企业来讲,哪些信息是需要重点在交易过程中监控的呢
?
风险动态监控几个重点:
1. 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变化:
如盈利下滑、资产减值、现金流恶化等,这可能导致其偿债能力下降,需要密切关注。
2. 行业环境变化:
如需求不振、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这可能对交易对手的经营与现金流产生较大影响,需要监测行业状况与政策变化。
3. 技术变革:
如果行业内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很可能造成交易对手产品与技术的相对落后,这会影响其市场地位与获利能力,需要关注技术变化趋势。
4. 公司治理风险:
如高管离职、大股东变动、公司重新定位经营策略等,这可能导致公司的品格与经营方向发生较大变化,需要密切跟踪公司的人员与战略变动。
5. 宏观政策变化:
如利率调整、税收改革、行业政策转向等,这可能对交易对手的成本费用结构与竞争状况产生较大影响,需要跟踪政策发展动态与变化趋势。
6. 交易合同履行情况(即内部交易记录):
如交易对手在履行合同中出现延期违约或债务不履行的情况,这直接反映其信誉与偿债能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在交易中密切监控合同履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所以,我们需要在交易过程中定期跟踪上述信息,特别是财务状况、行业环境与交易合同履行情况。如果发现风险信息出现较大变化,要及时研究分析其影响,并采取审慎措施控制风险,必要时可以暂停交易或退出关系。只有通过持续监测信息的变化,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风险,作出相应的响应与控制。这也是高效的信用风险监控与管理所在。
需要监控的信息范围太多,作为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要高效进行监控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 明确重点监控对象。
根据交易对手的重要性与风险程度,确定key risk areas与关键监控指标,重点关注重要交易对手与高风险领域的信息变化。其他一般交易可以采取定期监测的方式。
2. 建立信息收集机制。
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建立系统的信息采集机制,通过企业网站、财报、媒体报道、行业报告等多渠道定期搜集与更新信息,包括关键监控对象的信息与行业环境信息。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差与滞后。
3. 采取定期监控与突发监测相结合。
对于关键监控对象,要定期跟踪其财务报表、公司动态与行业变化等,发现风险信号时进行跟进研究。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突发事件,如高管变动、政策利好/利空出台等,进行及时分析与评估。这需要管理人员保持高度敏锐性。
4. 建立信息分析与报告机制。
收集到各类信息后,要及时进行分析与研究,形成信息分析报告,评估信息变化对交易对手与交易关系的影响,提出管理建议与应对措施。这也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工作重点。
5. 采取分层管理与控制。
根据监控对象的重要性与风险程度,设定不同的管理层次。重要高风险对象采取直接管理,一般对象可以委托与指导,实现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确保各层管理的有效性。
6. 不断优化提高。
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与提高,优化监控流程与内容,提高信息分析与判断能力。只有在不断学习实践中不断进步,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素养,才能实现高效准确的信息监控与管理。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所以,要高效进行信息监控与管理,管理人员必须明确重点,建立系统机制,采取定期与突发监测相结合,并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这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敏锐性、分析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在持续改进中提高与发展。只有信息与判断能力相互结合,才能实现高效准确的信用风险监控与管理。这需要不断刻意训练与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