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企业如何渡过生死存亡?从天原集团的故事中你能学到的不止于此-天原集团上海树脂厂有限公司
第一次起飞
解放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全民所有制—股份制企业的三次“大变身”,天原的实力不断增强,深深扎根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实施“三线建设”,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转移向西南、西北地区。这是什么?这是政策高铁啊!坐上去快到飞起啊喂!
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一时期天原将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过氯乙烯树脂、高效次氯酸钙等产品从上海、天津等沿海省市内迁到宜宾,与此同时还新增了聚氯乙烯项目。这波操作真的聪明。
从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的几年中,宜宾天原一路发展,从仅生产单一的烧碱产品,到形成烧碱、聚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水合肼等系列产品生产链。
“六五”、“ 七五”、再到“八五”,十五年间,公司持续发展,扩大主产品规模和水电汽配套公用工程能力,一跃成为了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把握好时代给的机会,日行千万里不再是吹牛 。
危机来了怎么办?
1998年,第二次金融危机袭来,三句话总结下就是:银行没钱了,股票大跌了,好多人都失业了。
没钱怎么办?那就调整公司策略,把有的各类资源用在刀刃上呗。这一时期天原明确了“走精细创新经营之路,创中国优势氯碱企业”的战略目标,重塑了劳动、人事、分配机制,及时有效地实施以“能源、环保、技术和文化”为四大支撑的垂直一体化密集型增长战略。
这一拳下去,企业直接扭亏为盈,填满亏损5000余万元的大坑后,利润直窜上亿元。
2004年,宜宾天原经营班子荣获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四川省唯一的企业优秀经营管理团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