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企业实训与竞争力塑造panel理论、实训两手抓,教育跟得上新变化-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在各行各业都会有很多新的岗位产生,或者说在老的岗位上,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或者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会一些新的要求。在这个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计算机教育能跟上产业的变化发展?如何让同学们能跟得上时代?
2018未来教育峰会就以“企业实训与竞争力塑造”为主题共同探讨计算机教育问题。
填平教育的鸿沟
高等学校强调的是坚实的基础知识,大纲是四年一大改,两年一小改,这是高校的定位。而企业更希望有丰富的研发经验,有宽广的应用知识和良好的从业经历。学校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而企业希望一个人即插即用,发挥作用。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前院长杨庚教授认为以上校企的区别导致了公司和高校的距离,企业有企业的需求,高校有高校的属性,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从高校的角度,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我们的教学大纲建立好。很多的课程里面,包括有的专业实训性很强,我们要加强这样的实训。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总结一下就是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高校着眼IT人才,开原实训教育之路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关键是四个词:互联、开放、协作、演化。
互联即是人上网,物也上网;开放就是我们需要有开放的思想,解决开放的问题,要有开放的教育,开放的平台和技能;协作即是在互联网的出现后,为人类群体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崭新的技术支撑,更促进领域和领域协作,学校和企业协作;演化不仅仅是软件开发的方式,还有新技术的更替。
CCF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王伟认为要在这种互联、开放、协作、演化中,促进新一代卓越IT人才的养成。要拥抱互联网与云计算,开放分享和协作学习,成为具有开源精神的新一代卓越IT人才。企业应该和大学、社区一起形成一个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一起把计算机教育做好。
教学也要解决真实的问题
金陵科技学院网络工程学院院长田锦认为目前教学的现状是实践环境比较少,学生具有较少的或者没有实践。环境全部模拟,不真实,没有真实网络的紧迫性,一般的课题比较小,也不真实,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假思索就能产生答案。
改进的方法就是要遇到真实的问题,解决真实的问题,享受自己的成果。以网络为例,实验室环境下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小系统,不管是局域网、WLAN,训练基本的协议和软件编程应用。这个系统要真正能够出去,跟大网能够连接。
教育界前进的实实在在的平台
用友股份有限公司网络云平台产业链总经理刘传峰表示用友云的平台里面核心的一个产品是用友云开发者中心,它解决计算问题,还有软件问题,从开发到测试,到运维,到不断的迭代升级。
这个产品可以给学校带来很大帮助,作为一个开发者人员,随时可以测试,随时可以发布,提供服务,包括看到自己所有的应用,也可以掌握一个产品从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发布阶段的每一个状态。
这是用友云给教育界带来的下一个阶段比较实实在在的平台,给中国教育界的老师和学生一个空间,商业化的应用平台能够跟学校计算机学技术的学生结合起来,能让他们在学校就可以应用到商业化的应用技术。
实训让教育和企业接轨
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是冰山一角,我们在实践中用到的东西很多。学校的教育更多的还是素质的培养和扎实基础知识。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实训,可以弥补书本差异,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实习,包括我们建议老师带队实践,参与到企业的一些项目当中来。
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事业部副总经理范永贵认为老师走进企业的方式很好,企业走进学校回归课堂也非常好。企业的人才可以和高校的老师联合搞实训课。总之基础很重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实践更重要。学校与优秀企业联合,为高校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二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联合起来各干各的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桑大勇副教授的建议是大家联合来干,各干各的,该企业干的时候就在真实的项目当中做真实的工作。
最新的技术与工具学校的交错,它的实验设备,老师的能力,可能再更新也赶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企业干就好了。让相关的企业做,因为它本来就天天在做它的生产实践,研发实践本来就在不断的更新。
扎实的理论要通过不断的实训才能巩固和提升,而走入企业的实践也需要理论知识的积淀,两者不断互为补充才能形成这个时代IT从业者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