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韩非子》52篇中的第16篇,

该篇篇幅较短,又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篇目,所以,用一篇文章完成该篇的解读与总结。

言归正传,先引原文: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

……

此谓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

……

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则王矣。

(省略号过渡部分,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搜索《三守第十六》)

韩非提出,有三种情况,是君主必须遵守的。

一是

君主要有保密意识,保护愿意向自己透漏天下和诸臣各种秘密的臣子

臣子和君主议论的,关于权臣处理政务的错误,关于提拔臣子的真实情况,君主必须藏在心里。

因为,一旦君主把这些隐秘的事,告诉了他的近侍等亲信宠臣,他的宠臣就会拿来要挟这些臣子:“你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说权臣坏话的事告诉他们”。

以后这些臣子有什么话都不敢先告诉君主了,而是先告诉君主的宠臣,哪些话是可以告诉君主的,哪些是不可以告诉君主的。久而久之,他们就勾结在一起,君主受到蒙蔽,他们和君主离心离德,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君主效忠。

第二种是

君主做事要果断,不给臣子软弱可欺的形象

如果君主欣赏的人,君主不以自己的名义,单独给与好处,而要是等别人夸赞他才给予,这样这个人就会念别人的好,而且臣子也会认为君主没有主见,没有权势,好欺负,进而,权臣群体甚至会胁迫君主给与他们自己人好处;

如果君主憎恨一个人,不果断地去惩罚他,要等别人反对非议他才去惩罚,也会给人朝廷不是君主地朝廷,而是权臣集团地朝廷的错觉,权臣都认为君主好欺负,就会党同伐异,逼迫君主惩罚他们的政敌。

第三种是

君主的生杀予夺等机要权力不可下放,不然群臣就成了君主近侍等宠臣的群臣,而君主就被架空了

君主可以懒惰,“无为之治”本身就是为了减轻君主的工作压力,但无为并非不作为。关乎刑赏、经济、军事等重要权力,君主即便再不勤快,也不可以全权放于手下臣子、宠臣。

如果君主把自己完全托管给下面人,君主的生死也就不由自主了。

如果君主不遵守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被臣子劫持、杀害的特征、征兆就在眼前了。

韩非认为,臣子劫持君主一般有三种情形。

一种是朝廷里的臣子全成了权臣的党羽,反对权臣的臣子也都被迫害了,这种情况朝廷里的臣子成了权臣的臣。这样,君主没有了自己的臣子,即便他变得贤明,也没人敢效忠他,因为他的生死也只在权臣一念之间了。这叫明劫,明目张胆的劫持。

第二种是君主的宠臣,通过君主的宠信获得了大权,就勾结外国来胁迫君主。他和外国唱双簧,危言耸听吓唬君主,君主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资助他破财免灾,他和外国“合作愉快”,“轻易解决”了外交问题,君主更加宠信他,功劳都是他的;如果他和外国利益分配出现纠纷,生意没谈成,造成的不良后果又有君主跟他一起分担。

这样的宠臣擅长收买和胁迫,朝廷里的大部分臣子都为他说好话,说他不好的臣子却不会被君主信任了。这就是事劫,通过政事劫持。

第三种是臣子掌管了监狱、刑罚和君主的禁令,这种权臣借权势之变收罗党羽,算是有了基本盘,如果在假传君主的禁令,君主就危险了。这就是邢劫,通过刑罚笼络党羽,通过掌管禁令在劫持君主时一招制胜。我认为或许该叫权劫,算是明劫的低配版,但也关乎君主的生死。

三种守则遵守得不好,这三劫就会降临到君主头上。君主想要称霸天下,三种守则是关键之一。

关于企业管理,我们得思考

一是

培养重要岗位的保密意识

有些秘密的泄露并非相关岗位的员工主动为之,专业的侦察者擅长套话,擅长通过只言片语,发现你的秘密。保密意识的培养对某些岗位是有必要的。

二是

保密制度的制定

保密制度的内容,既包括泄密之后的惩罚和弥补措施,也包括如何通过相关法律给与保护,甚至预防措施。

三是

作为决策层、老板,不能给下属软弱可欺的形象

应该在奖惩措施上给与合理且果断的施行。不然下属就会在工作上缺乏责任心,组建小圈子,甚至携带企业的独家机密技术投奔竞争对手而肆无忌惮。

最后则是,

企业主不可把企业完全放权给下属管理者。

不然企业内员工只认管他们的领导,哪天他们集体把企业给变相卖掉了,企业主也蒙在鼓里。

企业主如果完全放权,在基层和中层管理都没有存在感,高层管理就是土皇帝,企业的相关战略政策的执行,也要看他们的心情。而下面的员工只会听他们领导的话,不然“天高皇帝远”,挨整了也没有你“保护”他们,所以他们会顺从他们的直属领导,而不是企业主。

影像仪测量

轴类测量机

上海影像测量仪

ogp影像仪